有书,不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谭覃

    在90后00后的记忆里,总有个大马路边的报刊亭,或小巷子里的某个小书店。每每放学,大家都会邀上自己的小伙伴,揣着四五元“巨款”,结伴来到书店门口,豪气地问老板,最新一期的图书和漫画杂志到了没有。

    记得我6岁那年,刚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叔叔,带着简简单单的行李,从农村来到城市,到我家所在的小区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书店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租金每月是1000块钱。叔叔人生地不熟,骑部烂单车溜了几圈,把小区的周边情况大致了解了一遍,前有小学幼儿园,后有医院大学,小区里不少小户型房子出租给学生和就医人员居住。在网络还未风靡时,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层次的人,都会阅读纸质书,那是充实知识、获取信息、开拓视野的重要渠道。

    叔叔看准了这份市场份额,挂上了“有创书店”的牌子。头两年里,靠着客观实惠的折扣价,温文敦厚的性格,用一份份报纸和杂志,一本本漫画和小说,收获了来自附近小区和学校的不少回头客。坐下来看半天,不买也无妨。手头紧的学生和打工人,出几毛钱租着看也可以。

    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为了叠加业务,弥补书报销售效益偏低的现状,叔叔在书店里开设了几部固定电话,方便打工人与老家亲情联系,长途一块钱一分钟,市内电话五毛钱一分钟。来来往往的人穿梭于书店,不少人都来书店打电话,有的顺带买些书报。不久,书店隔壁开了一家老武粉面馆,老板是常德津市人,脑瓜灵泛,口舌伶俐,靠着一碗香辣扑鼻的牛肉米粉,将他们家的两个儿子一直供到了大学。

    米粉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天门口摆十几桌,吃粉的食客排长队,这也增加了书店的客流量。不少人开着车,绕道来这里吃一碗唇齿留香的常德牛肉粉,趁着等待米粉上桌的空隙,会抽空到叔叔的书店,花上两块钱,买两份刚出炉的报纸,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享用一份最快最舒适的精神早餐。

    生活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换挡前行,甚至弯道超车。渐渐地,手机不断更新普及,日趋大众化,随时可以看到卖菜的摊贩、扫地的环卫师傅用上了手机。固定电话渐渐淡出生活必需品的范围,来书店打电话消费的人越来越少,叔叔便将电话拆除,新添了冰柜和零食货架,为书店增添新能量,贪嘴的小孩会带着零花钱,淘一些自己心爱的零食,买一本吸引眼球的漫画、小说。过路的司机也会摇下车窗,招呼叔叔捎上一份报纸,顺带买一包槟榔。但是来往于书店里面的顾客明显在减少。

    踏入初中校园,《初中生》《年轻人》《中国校园文学》等期刊杂志流行于我们同学之间。每到月初,班里的同学都会在自己的书包里悄悄地放上一两本,下课后会捧起杂志,细细咀嚼书中的酸甜苦辣,体味他人笔下的人生百态。

    正是在这一年里,智能手机如一股潮流悄然兴起,微信诞生,并且功能在不断完善、优化,公众号、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且燎原迅速,飞快地取代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占有的江山地位,霸气登上了新时代的传媒舞台。

    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由纸媒逐步被手机代替,书店的生意也愈发冷清。叔叔带着不舍和遗憾,将书店转让了出去。

    走在路上,那些原本属于小小的绿色的报刊亭摊位,都已经被玩具、雨伞和日杂用品取代。

    但是叔叔依然不服输,他开了一家图书网店,网络空间无限大,一方面淘回书页已经泛黄的连环画,满足中老年人的怀旧需求。另一方面布点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作者的网络新书,圈粉青少年。

    我为叔叔这样的劲头点赞,因为,生活有书,不输。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