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一筷雷公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卢兆盛

    前几天回老家,到屋已近黄昏时分。母亲正在自家水井边清洗雷公菌。看来,晚饭的餐桌上少不了剁辣椒炒雷公菌这道美味佳肴了。想着等会就能享受到那种酸辣滑爽的味道,口水差点流了出来。

    我连忙挽起袖子,帮母亲清洗雷公菌。满满一竹篮绿油油、水灵灵、亮汪汪的雷公菌,煞是可爱,看着就够养眼的。母亲说这段日子接连下了几场雷雨,又出了两天太阳,吹了一天水南风,雷公菌就出来了。

    我按捺不住,恨不得马上也去捡雷公菌。母亲看出我的心思,笑道:“看你急的,要捡也要等到明早啊,屋后石山上多的是,十天半月都捡不完。”

    是啊,母亲说得对。那漫山遍野的雷公菌,哪能捡得完呢?何况捡了一茬,一打雷下雨又会很快长出一茬。

    雷公菌,这种样子像极了木耳的野菜,学名叫地耳菜,很多地方都有,只不过名称或叫法不太一样,有的叫地衣,有的叫地木耳,有的叫葛仙米,有的叫雷公屎……而老家一带则叫雷公菌。祖祖辈辈都这么叫,大约以为它是春雷催生的。

    上学后,书读多了,知道雷公菌这种野菜属藻类植物,春天雷雨后萌发,生长极快,几乎一夜之间就散落得满地都是;还知道这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能解热清火,明目益气,滋肝养肾,说它是山珍也不为过吧。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缺吃少喝。春天里捞鱼摸虾、捡雷公菌、挖野藠、扯笋子等活计,是我们这些读书娃们最乐意做的事情,而捡雷公菌,可以说是其中最轻松、最不需要技巧的活儿。

    惊蛰之后,雷雨天特多,草坡、石山都是雷公菌最爱落脚的地方。雨后的山野,空气清新,山色空蒙,阵阵山风吹送着缕缕花香、草香以及泥巴香……令人陶醉,让人流连。而那些雷公菌呢,一窝窝,一簇簇,挤在草丛里,躺在岩石上,湿漉漉、肥嘟嘟的,饱含着雨水的光泽,散发着大地的气息……我们手挎竹篮,三步一站,五步一蹲,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现奇迹,让人眼睛一亮,惊喜连连,好不快哉乐哉。雷公菌实在是太多了,怎么捡都捡不完,而我们捡拾的经验也日渐丰富。那些细小的、单薄的、打皱的统统靠边去,单选那些新鲜的、丰满的、亮丽的捡,尤其喜欢捡拾岩石上的雷公菌,既肥实,又干净,且容易清洗。每次都不贪多,捡得够吃两三餐即可。

    洗净后的雷公菌,或炒,或煮,或打汤,都是上得了台面的一道菜。老家人喜欢伴以剁辣椒、大蒜、生姜素炒,暗绿的雷公菌,加上红红的辣椒、白白的蒜瓣、黄黄的姜丝,炒好后盛在一个素净的瓷盘里,简直可以说是色香味的绝配,令人食欲大开,味蕾狂欢……

    夹一筷雷公菌,也同时夹起了一山春色、一片春光,怎不令人神清气爽、口舌生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