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桥下水朝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谢育平

    攸县黄丰桥镇广黄村(现更名广和村),一条并不算宽大的小河穿村而过,河面之上,一座名为福星桥的桥梁横跨两岸,连接该村硚背和等上两个村民小组。

    当地老人介绍,福星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当地一贺姓财主出资修建,是一座单孔直肩石拱桥,梯形桥面,原有青石台阶面板和护沿,后为方便小型车辆过往,用三合土筑成桥面和护沿,上世纪70年代,因山洪冲击,桥栏被毁,但桥身依然完好,再加上此后大自然的风蚀雨侵和车辆的负载,桥体便变得有些损坏松动。为保护古迹,2022年,村人出资十万余元进行了修缮,加固桥身的同时,亦装上了大理石桥栏,并铺筑了青石人行步道。

    修缮后的福星桥桥长18米,宽4.2米,高5.4米,拱桥高于便道,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原貌,更增添了时代的神韵,是广和村乡村振兴的开笔之作,亦是攸县幸福屋场的连心桥。

    广和村这一片,古称黄甲坊,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相传三国时的黄忠老将在皇帝面前呈上黄甲坊的风水图,并以当地流传的歌谣盛赞:“前有七狮赶象,后有五马回朝,左有金鸡报晓,右有南鹅点灯”。这虽是民间传说,但倘若你站在福星桥上向四周眺望,还真有这依稀的感觉,特别是“五马回朝”的山势似骏马在天地间奔啸,并有“左鸡坳”、“南鹅岭”、“狮子山”等地名当作佐证,天蓬岩流下来的水从福星桥下流过,再折向东,经庙背、丰龙汇入攸水,自古以来便有“黄甲坊,水朝东,代代儿孙做相公”的美誉流传乡闾。

    福星桥托起了黄甲坊的繁华。古时的黄甲坊是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二面街,街面店铺林立、亭楼参差、商贾云集,是攸县东乡的小集镇,非常热闹繁华。在这不到300米长的老街上有饭店3家,斋铺(果子铺)3家,肉砧3处,还有炮仗作坊、伞铺,豆腐店,酒肆、伙铺、烟馆、药铺、当铺等等,林林总总有几十处,是东乡的小闹市。炮仗作坊和明烟(现在称蚊香)作坊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才歇业,广黄合作社的前身黄甲坊商铺,也开在老街,经营了15年才搬出来。

    福星桥边有一座“万寿宫”,是江西会馆建的,作为商人们的活动中心,宫里安放着很多菩萨的塑像,长年香烟缭绕,酒果供奉。会馆一年举行一次蘸会,蘸会期间请戏班子唱几天几夜的戏。商人们从这里可通往江西莲花、永新,从江西贩运食盐、茶叶、胡椒、布匹等物资到这边来做生意,或贩运到皇图岭去卖,促进了物资的流动,黄甲坊成了一个商品集散地,是皇图岭—柏树下—永新商旅古道上的必经之地。黄甲坊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办了学堂,由大地主刘清仙和刘凡仙主持执教,使乡人受到了教化,文风很好。黄甲坊因此也成为攸县东乡的经济文化中心。

    福星桥凝固了硝烟味,也很有灵气。1949年7月,贺湘楚、尹辉等人领导的共产党地下组织会合刘邓大军一个团的兵力与邓戈残匪在福星桥畔的北斗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是广寒寨剿匪战斗的一个分战场。老人们说这桥接了龙脉,藏风蓄水,富贵气象。桥拱下麻石壁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像石钟乳一样的包浆,吸收了山水的灵气。桥下靠北边有一口水井,源于天蓬岩龙洞的地下水,四时泉水汩汩,甘冽清纯,不涨不竭,桥背和等上两组的人户都到这里担水烧茶呷,外地也常有人开车到这里来打水。每年正月初二“起牙”这天,来担水的还会带上香烛纸钱在井边敬一敬。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洪灾,黄甲坊垅里一片汪洋,老街上洪水漫过屋顶,许多房屋、道路被冲塌,大树连根冲走,下游几座桥都被毁,福星桥却安然无恙,只是桥栏被冲毁。干旱年景,人们在桥上朝着天蓬岩方向杀猪,祈福求雨,据老辈人说很是灵验。

    福星桥是一座时光的雕塑。时光流转,风光不减。春天你若伫立桥上,两岸花气扑鼻,云舒雾漫,令你神清气爽;夏夜人们坐在桥上摇着蒲扇聊着天,从天蓬岩吹来的山风,会使你沁心惬意;秋月悬空,那皎洁的影子倒映桥下,似玉块在水面上荡漾;雪天凭栏眺望,远处逶迤起伏的山峦如银狮、似战象、像玉马……

    时代的发展,黄甲坊这个名字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老街上的古老建筑被现代化的房子取代,街面上斑驳的石路也被混凝土覆盖了,唯一保存下来的是这座历久弥坚的福星桥。它是黄甲坊的历史地标,与这里的人民生生不息,也是东乡人记忆中一个律动的音符。

    福星桥给这里的山水平添了一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站在修缮一新的桥上,俯瞰桥下蜿蜒东流的江水,缕缕乡愁油然而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