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张强 刘伟兰
时下,春耕生产按下“加速键”,湘东大地汩汩作响的水网,托起了田间新希望。
农业的命脉在水利。自去年起,我市深入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下大力气整治碟子塘、漏水塘、渠道中梗阻等问题,进一步恢复塘容,畅通水渠,提升灌溉能力。
得益于小农水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享有“湘东粮仓”美誉的株洲,激活了遍布田间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的“增产水”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水利力量。
挂图作战
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株洲山塘数量多,有近10万口,分布广而散,绝大部分年久失修,加上山地丘陵面积居多,易蚀土壤广为分布,大多流入塘坝,淤塞严重、水渠不畅,存在抵抗重大旱情能力弱等问题。尤其在2022年,我市遭遇特大干旱,大部分地区小型农业水利设施“蓄不住水、灌不到田、上不了山”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畅通“微循环”刻不容缓。
对此,我市水利系统把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列为市重点民生工程来推进,成立了小农水工作专班,细化任务清单,建立协调机制,挂图作战,分片督导,迅速掀起了小农水项目建设热潮。
在醴陵市茶山镇茶溪村,清淤硬化后的陡坝塘水面波光粼粼,汩汩清流沿着渠道欢快地奔向农田。村党支部书记杨满良介绍,“得益于恢复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项目,这口原本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的山塘重新发挥作用,解决了下游农户的用水之忧”。
早在项目启动前,市水利部门提前部署摸底,对山塘进行全面普查、体检,梳理各县市区的山塘急需整治项目,对年久失修、淤积严重“病险缠身”的山塘“对症下药”,提前做好了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经过市、县努力,省里去年安排株洲市农村小水源整治1466处,“中梗阻”渠道畅通工程111公里,总投资1.17亿元;今年又安排山塘清淤整治1597口,小型农田灌溉泵站改造62处,渠道“中梗阻”畅通工程75公里,总投资1.33亿元。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各地还通过加大地方财政配套、整合资金渠道、引导受益主体筹资筹劳、乡贤捐助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地根据行政乡镇区划,实行技术员分片包干制度,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着力解决影响项目推进的突出问题。同时,各镇、村(社区)推选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为工程监察员,轮流到工地对工程质量进行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创新机制
让受益者变成参与者
激活“小农水”项目,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将农民对项目落地的迫切期待转化为自身参与建设管护的积极性,让农民从单纯受益者变成参与者,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新。
在渌口区淦田镇建宁村长塘清淤整治项目施工现场,挖机来回穿梭清理淤泥,村民们正在对塘坝防渗墙进行施工作业,同时对塘坝下游清理沟渠杂草、垃圾、泥沙。“这个水塘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对农田灌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镇村鼓励大伙一起来修缮。”村民周伯平介绍,水塘修好后,将改善下游100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淦田镇每个村每个组组建了一支劳动竞赛队,由村民们共同选出一处或两处山塘进行修缮、清理。镇上将全程跟踪,对工程质量、进度、蓄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年底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奖品分别是一头牛、两头猪、三只羊。这样的劳动竞赛活动,不仅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集体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更是营造了比学赶超的项目建设氛围,形成了“村村争项目、户户来参与”的良好局面。
让受益者成为参与者,我市还要求各地实行“四自二公开”(即自选、自建、自管、自用,项目选择公开、工程建成后财务公开)的民主方式组织实施,让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督,确保每一个工程项目让群众满意。
延伸管护
从“两张皮”到“一盘棋”
建好、管好,才能真正让小农水工程发挥效益,给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站在攸县菜花坪镇一处清淤加固的骨干山塘边,当地种粮大户易勇对小农水项目赞不绝口。当地原有的农田基础灌溉水渠大多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泥土渠,渠道窄小、过水能力弱,雨季洪涝频发、旱季“喊渴”让他一度进退两难。渠道“中梗阻”畅通工程实施后,农田可以实现旱涝保收,他毛遂自荐成为一名小农水管护员。
过去,重建设,轻管护,一直是农田水利项目的痛点所在,影响了工程发挥长久效益。为此,我市制订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长效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了产权认定清晰、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明确,让农田水利项目有了“户口簿”,不仅补齐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短板,更是建立了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用、有人管、有钱修”的运行机制。
为小农水管护上“保险”,我市还不断健全管护机制,提出由“当地村民组建团队,制定‘三查’(查安全、查水量、查环境)、‘三管’(管安全、管设施、管养护)”的创新工作标准,落实管护经费,争取乡财政落实村级管护经费。如攸县丫江桥镇安排1000元/年/塘,菜花坪镇每年每人交20元作为山塘的维修养护经费。
如今,“强筋壮骨”的小农水畅通了“微循环”,编织起“大水网”,正为越来越多的农田送去“生命之水”,为乡村振兴送去“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