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陇,一个僻壤小镇的 红色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同善桥——高陇战斗重要攻防设施之一,不过,当年只是一座木桥。战后,朱德召集部队在桥头白果树下开会庆祝胜利

    彭运南

    湘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赣交界地理位置、大山连绵的地理状貌,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让这里不再沉寂,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茶陵高陇,因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度成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注并且经常光顾的地方而显得特别耀眼,著名的高陇战斗、九渡冲大捷都是载入中国革命史的重要事件。红军长征后,高陇由于处在湘赣游击队“棋盘山根据地”与“九陇山根据地”的连接线上,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白皮红心”的斗争方式,也在这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高陇战斗——毛泽东游击思想的奠基之战

    毛泽东游击思想主要体现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中,但这十六字并非一次性提出来的,而是在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初只有四个字,即“敌进我退”,这是1927年秋初上井冈山时提出来的。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召集并主持井冈山前委和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时,在会上提出了“十六字诀”中的十二字,即:“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完整表述“十六字诀”则是在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写的《前委致中央的信》中。信中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发生于1928年5月16—18日的高陇战斗,是毛泽东游击思想形成过程中早期的成功实践,堪称毛泽东游击思想的奠基之战。

    1928年2月,毛泽东倡导并决定正式成立茶陵游击队,任命谭家述为队长。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工农红军。这一事件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和担忧,急调湘军第八军吴尚部和江西防军杨如轩、杨池生两师进行围剿,史称第一次围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被迫退出永新县城。1928年5月16日,毛泽东运用游击战思想导演了高陇战斗,综合运用声东击西、引蛇出洞、长途奔袭等战术作出安排,朱德亲自指挥,毛泽覃、萧克、谭家述、陈毅等著名红军将领亲自参战,成功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二次占领永新县城。战斗结束后的5月20日,成立了毛泽东亲自任主席、袁文才任副主席的第一个湘赣边区工农兵政府。井冈山根据地得到有效巩固。毛泽东在总结这次战斗时,对游击战术的定位与概括进一步提升,思想性体系性更加成熟。

    伏击九渡冲——红八军首战告捷

    发生于1933年5月6—7日的九渡冲战斗,是红八军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胜仗。

    红八军是1932年11月在湘东独立师基础上整编成立的。1933年春,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由于根据地实行坚壁清野的反围剿策略,敌人无法在根据地内获得足够的粮食等食物,所需物资均需从外面调集进来。九渡冲战斗就是在敌人调集围剿物资的过程中,由萧克、陈会文、李达等红军将领率部针对敌六十三师陈光中部辎重运输队所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这次战斗涉及范围比较广,得到了九陇山、棋盘山地方武装的鼎力支持,参战人数也比较多。这次战斗共毙敌500多人,俘敌1000余人,缴获物资不计其数,史称“九渡冲大捷”。

    扩红第一村——红军部队中的“仓下连”

    “1933年12月30日,茶陵县高陇区仓下乡党团员56名,全体加入红军,成立红军‘仓下连’。”在《湖南省苏区县认定材料(茶陵县)》中的这一记载,肯定了当年高陇区红色烈火的灼热,原文是以通讯报道的形式出现的,载于《红色湘赣》1934年1月6日刊。

    早在1932年春天,鉴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形势日趋严峻,红军队伍兵源不足的问题日渐显现,湘赣省委遵照中央指示,发起了扩红运动。1932年11月,红八军成立之后,扩红运动进一步扩大。各地参军参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特别是在党团员中,参军参战光荣成为一种时尚引领。部分地方还因为名额有限,只好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谁去参军,当时流传一句话说:“参加红军比挑女婿还难。”1933年12月30日,高陇区80名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集体参加湘赣红军,其中麻源乡56人,他们集体编入一个连队,称为“仓下连”。刘炳生、尹夏仔、谭吉生、谭全旺等人都是这一次入伍参加红军的。

    “白皮红心”——湘赣游击队的生命支撑

    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转战,北上抗日,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少量游击队继续对敌斗争,旨在牵制敌人和巩固根据地。湘赣游击队总部设在棋盘山,根据地所辖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攸县的峦山漕泊、茶陵的大龙白龙、莲花的神泉荷塘。游击队在九陇山设立工作队,相当于湘赣游击队的第二根据地。

    1935年7月,谭余保在棋盘山召开会议,成立茶、攸、莲中心县委,直属湘赣临时省委领导,并发布《告民众书》以安定民心。随后,中心县委在白龙、九渡等地重建支部,发展党员。建立“白皮红心”联络点。所谓“白皮红心”就是明里的公开身份是拥护国民党的普通百姓,而实际身份则是共产党党员或游击队战士。

    自1934年至1937年的三年多时间里,湘赣游击战如火如荼,高陇处在棋盘山与九陇山这两个湘赣游击队根据地之间的连接线上,“白皮红心”的地下工作就成为这时期最主要的斗争方式。主要工作内容则是向游击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配合游击队的开展斗争,参与“吊羊”行动。牺牲于1935年8月的高陇籍共产党员、游击队战士江秋林就是“白皮红心”斗争方式的一个缩影。他时任高陇乡党支部书记,在一次侦察敌情递送情报的过程中被发现而被捕杀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