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蒿
早春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为中部六省再次擘画区域协同发展蓝图。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成为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迎来新机遇,株洲更应主动作为。
前程远大、重任在肩,一以贯之抓落实
在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的经济版图中,长株潭都市圈都占有重要一席。作为中部地区获得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以全省13.3%的国土面积、25.7%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超过40%的经济总量,对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前程远大,重任在肩,唯有干字当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一以贯之抓落实,这是株洲坚定的选择,也是株洲给出的答案。
近年来,全市上下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在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普惠共享等方面,与长沙、湘潭同心协力,同频共振,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对内互济、对外抱团”协作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都市圈、城市群,新的结构性潜能持续释放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关系会经历一个先集聚、后辐射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后,集聚愈强则辐射愈远。
更深层次而言,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增长潜能,近年来正快速地从房地产、传统基建等领域转到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以实体经济补短板为核心,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重点的道路上来。
新的结构性潜能更加体现在区域协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需要更宽视野、更高平台的协作与融入,而不是单打独斗的孤勇和傲气。
株洲能否把握机遇,需要更多历史主动精神,以船头瞭望的远见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做出自己的抉择。
不奢求、不抱怨,始终坚持“多往前半步”主动对接
一块普通钢板,在湘潭“出生”,运送至株洲加工成强度达到1200兆帕的全新钢板,最后去到长沙,用在臂架伸长至百米高空的工程机械设备上。
看似复杂的“迁徙”,正是产业的“合谋”。
都市圈的产业选择,既不能局限于单个城市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贪大求全”。必须走产业差异化布局、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创新协力协同之路。
聚焦株洲优势领域主赛道,株洲有底气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着力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硬质合金、航空动力等优势产业向世界级、国家级先进集群迈进,持续壮大新能源装备、北斗、工业软件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放大产业生态优势,培育更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持对内互济、对外抱团。
当前,湖南加快推进“4+4科创工程”在长株潭布局,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借鉴苏州承接上海“外溢”效应经验,株洲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全力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在承接长沙研发成果转化上,争取更多长沙的溢出效应。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打造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
充分发挥三市距离近、联系紧的优势,一方面,着眼整个区域谋划,推进关键性交通领域“联环成网”,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为扩大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辐射范围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推动物流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着力解决好交通基础设施“内部不畅、外部不通”以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公共服务共享,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和热切期盼。
近年来,三市突出在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快同城化步伐,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渐衔接成型。
一个产业合作更紧密、创新要素流动更顺畅、空间距离持续拉近、“民心契合”走深走实的长株潭,正在徐徐呈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中找准目标、定位和突破口,坚持凡是有利于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发展的改革创新,都要大力探索;凡是有利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激发发展动力活力的政策举措,都要积极实施;凡是束缚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都要坚决破除。既不要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奢求”,也不要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抱怨”,始终坚持“多往前半步”主动对接的株洲,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绽放自己,为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作出株洲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