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展“宏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茶园里,工人展示刚采摘的茶叶。 记者/邹怡敏 摄

    茶厂里,宏图村党委书记谢西武(右)正在摊青。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4月8日,天空放晴,渌口区淦田镇宏图村鲇鱼山,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抽出柔嫩的新芽,一个个或挎着竹篓或腰间系着袋子的采茶工,在一片青翠间穿梭忙碌,十指翻飞。

    “采茶的时候手要往上提,一定不能用指甲掐。”连绵的春雨让土地变得很泥泞,宏图村党委书记谢西武却走得飞快,他一边察看春茶长势,一边哑着嗓子向工人反复叮嘱道。

    白天接送采茶工、管理茶园、跑销路,晚上熬夜炒茶,谢西武的头发有些乱,眼里也有不少红血丝,但精神头却很足。清明前到谷雨,正是采茶旺季,也是宏图村村集体发展茶产业的第一次试水,谢西武必须拼尽全力。

    鲇鱼山现有茶园面积500余亩,上世纪70年代,一批知青下乡来到鲇鱼山,与当地村民一道将这片山头开垦出来,种下一株株从福鼎引进的茶树。这里生态环境好、土壤肥沃,茶树极少生病虫害。“那时茶场可热闹了,村民集体采茶,产量最高的一年有6000公斤左右。”今年81岁的老村书记易湘万回忆起这段光辉岁月,眼睛都变得亮晶晶的,他介绍,鲇鱼山茶场当年颇有名气,生产的茶叶也很受欢迎。

    后来,村里将茶园承包了出去,近些年,承包商因资金问题,合同无法履约,2022年,村里商量后决定将茶园收回来。

    收回来,是继续寻觅承包商,还是由村集体打理?谢西武与村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开始还是倾向于找新的承包商,毕竟风险小一些。”谢西武坦言。然而,茶园闲置了快一年,也没有遇到合适人选。

    宏图村由3个村合并而来,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距离株洲市区有1小时20分钟车程,700余名常住村民也多为老人,虽然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有10万元左右,但收入来源基本靠租金,并不稳固,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迫在眉睫。

    一次外出学习,让谢西武坚定了信心。去年10月,渌口区组织区、镇、村干部走进浙江,实地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在安吉县黄杜村,看着茶垄整齐排列,如景区般漂亮的万亩茶园,听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谢西武被深深震撼,也被深深鼓舞。

    得到启发的他,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民会议、小组会议,剖析宏图村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与潜力,并把鲇鱼山茶园设为“千万工程”实践基地,希望重振茶产业。

    因承包商疏于管理,茶园长出了很多杂草、细笋,村里买来微型翻耕机,初步整理出100余亩较为规整的茶垄。谢西武与村党委副书记易乐山、村委委员侯剑等,到湘西、湘潭、醴陵等地学习制茶技术,又请了一个专职技术人员,在茶叶加工厂指导。

    “每天摘了多少茶叶必须都炒制好,不然过了一天,茶叶就废了。”谢西武介绍,这段时间,他和村干部们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有时甚至熬通宵。“第一晚炒茶,我总共就眯了几分钟。”谢西武回忆,看着热水冲泡后,茶叶竖着上下浮动,香气四溢,成功的喜悦让他睡意全无,信心倍增,“简直比当年生孩子还激动。”他笑着说。

    这段时间,茶园每天都有几十名采茶工,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龙门镇的和醴陵的,工人每天平均工资有90元左右,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增收。谢西武和村干部们四处跑销路,也收获了好几个订单,“今年春茶预计可以采摘1500公斤,我们稳扎稳打,希望茶产业在未来大展宏图。”谢西武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