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茶陵的 几个为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苏铁军

    明崇祯十年(1637)正月初十日至十八日,徐霞客由江西莲花(明属吉安府永新县)进入湖南茶陵,历时9天,游览考察了茶陵皇雩仙、云嵝山、灵岩、云阳山、秦人洞、麻叶洞等名胜。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散文家。他一生游览了大半个中国,所著《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极佳的游记散文范本。

    徐霞客在茶陵的游览历程,有几个基本的情况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为什么是茶陵

    茶陵地处湘东一隅,徐霞客为什么不吝时日,要在此逗留八九天?

    徐霞客漫游天下,其行程、景点和线路只能由他多年读书行路的长年积累而定。在茶陵,一个主要的依据就是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

    明嘉靖版《茶陵州志》由邑人张治于嘉靖四年(1525)编纂而成。张治(1488-1550),字文邦,号龙湖,茶陵秩堂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好学,五岁被知州董豫破例荐入州学。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礼部尚书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以“辨邪正,明黜陟”为己任,“持身方正,汲引善类,铨政称善。六次主持会试,皆称得人。”归有光、薛应旂、傅夏器、杨继盛等皆出其门下。有《龙湖文集》传世。

    《茶陵州志》分上下两卷,郡谱、分野、城池、形胜、山川等22目。作者以“信史”为准则,取材合理,体例恰当,文字精练,质量上乘,是一部传世之作,与所编《长沙府志》一道,被后人奉为方志“圭臬”。

    大西南游览考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壮烈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万里遐征”,他当然做过非常全面充分的准备。进入茶陵之前,他一定仔细研读过《茶陵州志》,对茶陵有了相当的了解。看看他第一天进入茶陵的行踪即可确信无疑。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舆夫、二担夫西行。分两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艻子树下。于是从西南道,溪流渐微,七里,过塘石,渐上陂陀。三里,登一冈,是为界头岭,湖广、江西分界处也。”(《徐霞客游记》,以下引文非注明者,同此)

    艻子树下是今高陇镇境内一个叫艻市的村子。彼时由莲花进入茶陵有两条路,一条直西向茶陵,一条转西南向艻子树下。他为什么不“直西向茶陵”,而要绕道西南去艻子树下?因为他要去皇雩仙。皇雩仙是一个什么地方呢?《茶陵州志·山川》载:“在州东八十里,下有七石窍,泉流不竭,灌田数万亩。宋孝宗因驸马谭斗南《图所居之胜》以献,按图题诗曰‘仙鹅飞出是何年,灵迹犹存古岭边。藤老龙蟠疑护法,山幽禽语似谈禅。手攀古木身忘俗,口吸香泉骨欲仙。邻叟不知唐世远,犹言谢母旧因缘。’”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黄雩仙是坐落在今秩堂镇东首村黄雩山上的一个寺庙,也是一个祭祀求雨的场所。相传于此祭祀祈祷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宋孝宗时期,有一年,东南沿海一带久旱无雨。无论怎样祈祷都无济于事,干旱如故。当朝驸马,茶陵秩堂人谭斗南正巧回家祭祖。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将自己所作《里居山水图》快马进呈皇上,并告知黄雩仙这个求雨场所。皇上随即诏令百官入宫依照图画祷告,“雨应时至”。宋孝宗十分高兴,“敕建祠泉旁,遣官报祀”,而且“赐以诗纪其灵迹”,敕封黄雩仙为皇家道观,赐名为“皇雩仙”。皇雩仙从此成为茶陵第一仙。

    徐霞客怎么知道皇雩仙?他怎么会舍近求远,绕道西南奔黄雩山而去?他的目标行程怎么会如此清晰,了然于胸?显而易见,他读过《茶陵州志》,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路线。

    “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开霁。亟饭,托静闻随行李从舟顺流至衡州,期十七日会于衡之草桥塔下,命顾仆以轻装从陆探茶陵、攸县之山。” 静闻是徐霞客结伴同行的一个旅伴。顾仆则是徐霞客一个叫顾行的仆人。到了艻子树下,徐霞客让静闻携行李随船先去衡州,自己则携顾行去茶陵,约定十七日在衡州会合。

    知道此地人文地理非同一般,大有可观,所以才会不惜时日,于远行途中,在这个偏僻县境逗留八九天。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决定的正确,让他不虚此行。单是灵岩山丹霞带、云阳山喀斯特溶洞群等自然景观,“井虽枯而无水,然一山而随处皆是,亦一奇也”的东岭九十九井,“余所见洞,俱莫能及”的麻叶洞,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鬼斧神工的盛宴,不一而足,美不胜收,让徐霞客大饱眼福,喜不自禁。

    ●为什么不去书院

    徐霞客去了云嵝山、云阳山,为什么不去明经书院、洣江书院?

    明经书院坐落于今火田镇五门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为火田尹姓创办的宗族书院,也是创办最早的茶陵古代书院之一。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追剿杨幺农民起义军曹成部进驻茶陵,富户尹彦德“以牛酒迓忠烈师”,岳飞“义之”,嘱称:“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并亲笔题书“一经堂”相赠。淳熙十六年(1189年),一经堂扩建成书院。嘉靖年间,理学大儒湛若水、邹守益曾应邀至书院讲学。自宋至明,书院出过进士十多人,闻名遐迩。

    洣江书院则创办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是茶陵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所州立书院。倡办者茶陵知州林廷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进士,官至都御史。到任第二年便倾力倡办了洣江书院。他身为知州,却“日服深衣幅巾,集诸生讲解其中,寒暑不辍。喜吟咏,意之所到,掀髯长歌,与俊髦赓和,忘其身之为吏欤。”日后的洣江书院群英荟萃,翘楚云集,是茶陵古代书院的典型代表。

    云嵝山与明经书院,云阳山与洣江书院,都只是一步之遥,近在咫尺。徐霞客为什么视而不见,过其门而不入?因为他心中埋着一段深深的隐痛——弘治十二年(1499)的“唐寅案”。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座师梁储对他欣赏有加,便介绍给了翌年会试主考官程敏政。程敏政亦十分欣赏唐寅,时有往来,唐便被视为程敏政的“约定门生”。

    弘治十二年,大学士李东阳与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奉命主持会试。在策问题目生僻,士子多不通晓的情况下,独有一篇文章超群出众,脱颖而出。程敏政“甚异之,将以为魁”。一时间,舆论哗然,均称唐寅与江阴富家子弟徐经合谋,买通程敏政家奴,预先获悉了题目。给事中华昶首先上疏,弹劾程敏政“受贿鬻题”。震惊之余,明孝宗朱祐樘命大学士李东阳严加复查。虽然复查结果并无实据,唐寅、徐经“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但是事情却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十分恶劣;而另一给事中林廷玉也一再上疏,坚称其中有弊,“复疏敏政阅卷可疑六事”。明孝宗大怒,相关人等悉数受到惩处:华昶“言事不察实”,被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程敏政“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被勒令致仕;徐经、唐寅“夤缘求进,黜充吏役”,被贬为杂役,终生不得参加科考;林廷玉“朋比回护,颠倒是非”,谪判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这起牵连甚广,轰动朝野的事件,便是所谓的“唐寅案”。

    “唐寅案”查无实据,最终成为一桩疑案。曾经的“神童”程敏政致仕后,倍感耻辱,悲愤交加,背发蛆疮,不久便含恨去世;林廷玉被贬任海州判官,十六年(1503),迁知茶陵州(今湖南茶陵);唐寅归家后夫妻反目,从此消沉颓废,放浪形骸,成为一名浪荡才子;徐经发愤自励,闭门读书,满心希望新皇即位后,能重返科举仕途。不料,正德二年(1507),他风尘仆仆,北上京师探听消息,却因“唐寅案”打击太大,体质每况愈下,加之旅途劳顿,最后不幸客死他乡。而徐经,正是徐霞客的嫡亲高祖,也是江阴徐氏一族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对茶陵的人文地理有了相当了解的徐霞客,身背着高祖的奇耻大辱,面对着科举文化夺目的场所,特别是林氏一手创办的书院,他擦肩而过,避而不见,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是徐霞客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来到茶陵时,正是严寒时节。天寒地冻,艰苦备尝,他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十一日,在云嵝山。“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每从人问津,俱戒莫入……导者曰:‘此虎窟也。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云嵝山是今火田镇境内的一座深山,豺狼成群,虎豹昼行,人们轻易不敢进山。明神宗万历初年,高僧孤舟大师来到山中,驻锡建刹,成为僧众聚集的佛寺。后孤舟大师去世,老虎叼走一个僧人,佛寺渐至冷落荒芜。因此,每当徐霞客问路,当地人都劝告他不能进山。最后遇到一位老哥,自己正要出门远行,听说这个外乡人要进山,担心其安危,掉头返回家里,召来三个乡邻,带上器械火把,冒着大雨,护送他登山拜寺,才使他最终如愿以偿。

    十五日,在云阳山。“山阴冰雪拥塞,茅棘交萦,举步渐艰。二里,路绝,四顾皆茅茨为冰冻所胶结,上不能举首,下不能投足,兼茅中自时有偃宕,疑为虎穴,而山中浓雾四起,瞰眺莫见,计难再下。乃复望山巅而上,冰滑草拥,随跻随坠。”“遂与顾仆挂石投崖,悬藤倒柯,坠空者数层,渐闻水声遥遥,而终不知去人世远近。”云阳山高耸巍峨,陡峭险峻,涧深林密,古木参天。正是冰天雪地,举步维艰之际,徐霞客带着仆人顾行,“挂石投崖,悬藤倒柯,坠空者数层”,“若邓艾之下阴平,坠壑滚崖”。

    十七日,在麻叶洞。“或曰:‘此(指麻叶洞)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麻叶洞是云阳山西麓的一个溶洞,因为神灵怪异被当地民众奉为禁地,纵使许以重金也无一人敢做向导。无计可施,徐霞客只能和顾仆不顾一切,自个儿涉险以入。等到他们平安出来,村民们顶礼膜拜,以为他俩神灵附体,是有大法术之人:“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

    有志者,事竟成。徐霞客有千古“奇人”之称。15岁应试不第后,即无意功名,而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矢志“朝碧海而暮苍梧”,“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湘江遇盗,行囊焚劫无遗,旅伴静闻、顾行都身受重伤,静闻最后不治身亡。友人劝徐返乡,他坚称“不欲变余去志”,返回衡阳重筹游资,继续其旅程。“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从西南远游归来,回到家中,有客来访,问他,不惜代价,历尽艰辛,浪游终生,何苦来哉?他答道,西汉张骞开辟道路,却未能见到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诏命,才有幸西游。我不过一介寻常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远走黄河、沙漠,身登昆仑,遍览西域,留名遥远的异国,与前面三个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绝无遗憾了。

    豪杰之士志存高远,一往无前,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就是徐霞客的“法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身相许、至死不渝的志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