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爷爷不泡茶首店在大汉悦中心试营业,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品尝。 记者/杨凌凌 摄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4月2日,武汉知名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在大汉悦中心试营业。作为株洲首店,数据显示,门店试营业期间,点单量达到1000杯/天。这不过是芦淞区蓬勃发展的“首店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多个知名品牌首店陆续落地,通过集聚效应,一家家首店构成了一种业态——“首店经济”。推动“首店经济”发展,芦淞区做了些什么?呈现出哪些特色和亮点?
首店数量攀升
品牌与城市“双向奔赴”
“先去爷爷不泡茶喝一杯樱花龙眼,再直奔二楼打卡刘口水耙牛肉火锅,晚上约着闺蜜去一丹喝咖啡聊天,顺便拍点美美的照片。”这是在湖南工业大学读研的江西妹子邹晓臻在开学前给自己安排的“首店walk”。作为一名吃货,株洲的任何一家首店都逃不出她的镜头。
循着探店达人的首店打卡“路线图”,不难发现,这些门店都有一个共同的大本营——位于芦淞区的大汉悦中心商业综合体。
4月2日,爷爷不泡茶在株洲试营业第一天,就点燃了消费热情,当日销售量达到1000杯。
谈及为何落地中心商圈时,“交通便利”“客群优质”“营商环境优”“发展潜力大”是多位首店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得益于这些因素,芦淞正吸引越来越多首店落地。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大汉悦中心共计开出20家首店。其中不乏喜茶、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等行业头部品牌。今年1至2月份,芦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8亿元,累计增速3.2%,消费市场实现稳中向好态势。
从“世界”到“株洲”
本土品牌首店不断上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如何破局?
聚焦“首店经济”,芦淞区给出的答案是:本土品牌崛起,突破传统商业同质化竞争瓶颈,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
3月30日,面包与偏爱在大汉悦中心开业。这家面包店是由本土烘焙品牌盛小姐孵化出来的第二个子品牌,盛小姐在株洲扎根7年,不仅见证城市发展,记录城市魅力,更将“吐司”推广至外地。据悉,目前盛小姐已经在株洲开了6家门店。以此为例,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强势“出圈”,商业之外,更彰显城市竞争力。
对此,株洲大汉悦中心总经理黄洋分析说,品牌越来越注重升级和细分,对品牌进行多元化排布。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首店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餐饮、娱乐等领域。
而作为商贸大区,芦淞区商业展现韧性,首店品牌也持续抢滩。一些首店品牌,甚至陆续在芦淞开设了首店、二店、旗舰店……彰显了“首店经济”的带动作用。
竞逐“首店经济”
流量如何变“留量”
纵观株洲“首店经济”发展版图,可以发现首店选址的确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主要集中在各类商业体。同时,中心商圈的地理格局,也决定了首店分布的“多点开花”。
事实上,除了各类商业体自带的流量光环和城市的包容特质,会整活(网络热词,意为会搞事)、会创新也是实现人气、商气“双提升”的关键。
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中,芦淞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元旦期间,该区协助举办了大汉悦中心音乐跨年之夜、株百广场节日盛典、王府星茂“星潮澎湃狂欢夜”跨年夜等活动,让品牌价值、区域资源与文艺卖点三者有机融合,打造具有社交属性的体验场景,让流量转变为“留量”,在品牌与城市双向融合的过程中激发内需潜力。
商场舞台化、餐饮场所景区化、酒吧沉浸式演出化、市集复古化成为芦淞区擦亮“首店经济×新消费”的“杀手锏”。
“首店经济”高质量发展,品牌落地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方面延长首店热度以及增强消费者黏性。”黄洋建议,在首店落地后,政府需要适度提供规划和引导,帮助其导流,从而提高品牌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搭建指导招商运营的平台,打造更具人性化的营商环境。商家则需要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消费体验、与本地文化融合创新等方式增强自身差异性优势和产品特色,留住更多“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