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攻坚 株洲能从这四座城市学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军 王娜

    核心提示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宝”。今年来,株洲积极部署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创新成果转化“两个年”活动。其中,重大项目攻坚可带动投资、增强后劲、重塑格局,对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助攻”效应拉满。

    拿下攻坚战,需谋定而后动。学经验,找启发,是“谋”的重要内容。

    针对重大项目攻坚,株洲不妨把视野放宽,看看“优等生”如何疏堵点、解难点、除痛点。

    这次我们聚焦南通、湖州、济南、成都四座城市,梳理其相关经验,以期为株洲攻坚重大项目提供参考。

    1、南通:“龙虎榜”+优服务,助力项目提速

    城市名片: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推动通威光伏组件、林洋电子、上海电气等重特大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刷新项目建设的“南通速度”。攻坚重大项目,南通确实“有两把刷子”:创新设立“龙虎榜”考评机制,激起全域项目拼抢热潮;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助力重大项目“加速跑”。

    “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江苏南通市创新设立“龙虎榜”考评机制,全域项目建设比拼“龙腾虎跃”,引领各板块竞逐奋发。

    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南通市去年出台《全市产业项目建设“龙虎榜”综合考评办法》,深化完善了考核评估、协调会办、观摩点评等推进机制。

    该考评机制设“龙虎榜”与流动的“金银铜杯”,实施季度“夺杯”、排名“挂榜”、实绩“晾晒”。“龙虎榜”与相关绩效考评及干部奖惩选用等相结合,项目建设越是经常“夺杯”,资源要素等也越有保障。

    对省市重大项目,南通市将其推进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体系,按月评估项目投资完成、形象进度等情况并进行通报,还会不定期赴重大项目现场开展评估督查,引导推动各地求实、务实、扎实推进。

    同时,南通市发改委依托“龙虎榜”,每季度考评全市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对各县(市、区)工业项目进行可研审核、实地督查,考评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讲评激励依据。

    在南通,“龙虎榜”考评也推广到了全市开发园区,“金银铜杯”在各园区流动,成为园区竞相推进项目建设的“指挥棒”。

    “龙虎榜”考评下,南通市重大项目招引成效喜人,项目建设显著提速。百亿级项目招引,从过去“几年招一个”,变成如今“一年招几个”。2023年,该市131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约18个月,同比缩短3个月。

    项目建设“沙场点兵”,发展环境则持续优化。

    2022年起,南通市推出“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此后每年出台“新版66条”,到今年已是“3.0版”。

    这些举措都是基于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智慧结晶。比如2022年的“66条”,覆盖审批服务更高效、项目服务更精准、市场监管更温情、法治保障更规范等方面,三分之二的举措涉及提速增效,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省首创或领先实施。

    而依托“万事好通·惠企通”平台,“政策直达、诉求直报、政企直通”正加快实现。

    比如,“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很意外,公司不用申请就收到了政府拨付的55万元奖励金。”今年初,南通国盛智科公司收到了“惠企同”政策兑现,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为兑现的高效率“点赞”。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南通市该平台累计汇聚各级政策4082条,受理申报3319件,兑现资金7.27亿元,惠及企业1840家,认定类资金项目免申即享率100%。

    在该平台特色功能模块上,南通市又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产业大全数据库,搭建“通城货多多”促进供需对接,帮助企业就近配套。

    数据显示,“通城货多多”功能模块运行至今,已收集6000余家工业企业的9200多条产品信息,总浏览量近10万次,有效提升了本地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水平,助推了协同发展。

    “龙腾虎跃竞项目”,提速增效优服务,南通的经验值得好好研究。

    2、湖州:企业家成了“城市合伙人”

    城市名片:“苏湖熟,天下足”,其中的“湖”指的便是湖州。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小个子”湖州也闯出了自己一片天地:对外,创立“城市合伙人”机制,将企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学界专家揽入怀中,让这些群体成为城市“推荐官”;对内,重塑招商体系的“招商八法”,兄弟县区之间合作、共赢、共同进步下,这座城市2023年工业总产值破万亿大关。

    从浩渺烟波的南太湖到雾霭茫茫的莫干山,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起源地。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更让生态之美和高质量发展之实,相得益彰。

    但曾经的湖州,一度尴尬。同临太湖,北岸的无锡、苏州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一骑绝尘,南岸的湖州,家底仅有旅游业加一些轻工业,与对岸差距悬殊。为了“太湖不再‘倾斜’”,湖州锚定“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并举的愿景,开启了探索。

    探索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若回溯湖州做对了什么,重产业、抓项目是根本,“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是强劲引擎。简言之,就是理清家底,通过重大项目招引来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每一座城市都表达“爱企业家、懂企业家”,在湖州,“城市合伙人”机制,则描绘了专属于这座城市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的故事。

    “城市合伙人”,由企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学界专家等共同组成,他们打破以往政府与企业单一的项目合作形式,以城市为核心,从不同主体的站位出发,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细读之下,这个机制好处颇多。一来,促进了政界、学界与业界的视角交互融合;二来,学界业界知名人物作为“城市合伙人”,将发挥现有人脉、产品等资源优势,为这座城市的产业链招商打下基础。

    搭好桥梁,湖州不缺产业蓬勃的好故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城市合伙人”之一,2018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湖州市长兴县,仅6年,吉利陆续投资长兴整车、变速器、吉数科技、商用车、高端新能源汽车、三电及电池等项目,助力这座城市成为浙江省五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基地之一。

    对外有了朋友,县区之间的竞争如何做?湖州推出“招商八法”中的竞相协作招商,尤为瞩目。

    这种方式,即全面整合湖州所辖各县市区园区平台,按照产业定位、园区性质,形成“2+8”平台体系,不仅很好地促进重大项目和创新要素快速集聚,也做到在全市统筹下,不同平台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内部无序竞争。

    说个故事:浙江辛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发展壮大,如今已“裂变”出20多家企业,其中17家是规上企业,覆盖了轴承产品的全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去年,其企业二期急需用地2000亩,但南太湖新区工地趋紧,在“2+8”平台体系推动下,主动将项目推荐到长合区,成功签约。

    在“大家庭”的协调下,各兄弟之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阋于墙”的故事自然消解。

    这些,都成为湖州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3、济南:重大项目滚动式入库、全环节督导

    城市名片:对重大项目攻坚,济南有专属“打法”:通过创新“项目工作法”、建立动态调整的重大项目库等方式,成功实现重大项目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以重大项目为桥梁,连接起城市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济南,是吃过项目少的亏的。

    曾有人调侃,一提济南的产业,就是济钢、重汽、浪潮“老三件”,其他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企业和项目。

    虽一度彷徨与迷茫,但济南很快找准了方向,以项目攻克制约发展的瓶颈,用项目突破来找寻新的产业赛道。

    去年初,济南锚定目标:全年铺开130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4万亿元。今年济南乘势而上,再次大手笔公布总投资2.66万亿元的项目计划。

    连续两年下“大手笔”,济南的打法值得借鉴:聚焦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等十大领域,当地建立了动态调整的重大项目库,“更加突出落地导向,更加突出产业导向,更加突出对投资支撑力”。

    这个项目库是“动态储备库”,它将济南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列入项目清单管理。新项目想“入库”?方法也简单,只要提前谋划好、体量大,并追加了投资的项目,随时可以补充到项目库。如此滚动更新,切实推动了项目梯次推进、动态发展、接替有序。

    推进重大项目,不仅要往前跑,还要跑得稳。对此,济南还建立了重大产业项目策划落地“揭榜”机制,根据该市产业链条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发布产业项目榜单,以落地为导向来评价工作实效。

    去年,济南的重大项目库经两次动态调整,由最初的1301个增加为1669个,增幅达29%;2023年度计划投资由2933.14亿元增长至3387.71亿元。

    新项目、新产业纷至沓来,如何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济南推出“项目工作法”,即将一个项目细分为“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创新提出“三看三深化”精细化要求。

    “三看三深化”,即推动项目建成达效,要看是否按期投入运行,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看是否具有综合效益,深化项目建设和周边配套“双同步”机制,深化全市统一的产销对接平台建设,深化完善项目建设后评估机制。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精细化、全方位地管理和服务投资项目,持续挖掘投资项目的效能和潜力。

    项目服务保障上,济南在全市层面升级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系统,实现对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的入库、管理、调度、推进、服务、督导、考核、问责等功能。

    这意味着,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有流程、有督导、有考核,推诿扯皮、干不好是要问责的。

    同时,济南还加大对区县和部门“项目成绩”的考核,通过顶层制定文件,给“线上”功能应用赋予“线下”真实有效的“权柄”,打通制度性障碍,形成“线上+线下”抓项目促投资管理闭环。

    一方面,“提高对区县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赋分权重”,督促各区县切实扛起项目建设属地责任。另一方面,落实“管行业就必须管项目落地”,将全部项目分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将投资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济南的重大项目“打法”,让这座城市的产业新风不断吹来。聚焦重大项目攻坚,济南在产业层面找方向、在行业层面找优势、在企业层面找“龙头”,持续推动了产业做大做强。

    4、成都:数字化赋能,项目推进形成全程跟踪闭环

    城市名片:依托数字化的智慧调度平台,成都创新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让项目从落地开工到加快促建,都有了实时跟踪和动态闭环的服务保障,有力支撑了项目建设提速、管理服务提效、城市发展提质。

    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督导司在成都调研项目监督管理工作时,为该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调度平台“点赞”,并指出其经验值得全国学习推广。

    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家都在做,成都凭啥成为全国“优等生”?

    在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调度平台,全市所有重点项目“一屏统览”,而不同屏幕区域,又让相关情况一目了然,便于精准施策地加以推进。

    左屏,针对市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推进项目的项目完成投资、完成比例、开工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展示和追踪;同时,对全市各区(市)县、市属国企、市级部门项目个数、完成投资、完成比例进行实时排名。

    中屏,一张全市投资热力图,把全市所有落地开工、加快建设、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都投射到具体区域,以此直观反映区域的项目分布和投资强度。

    右屏,从开工和促建两个阶段显示项目智慧预警情况,创新“黄橙红”三级动态预警推动跟踪督导机制,有效助力统揽调度与在建项目推进。

    该平台的作用重在监测预警,线上线下联动解决问题,形成闭环管理。根据预警级别,平台会研判问题类别和需协调事项层级,实行“行业+综合”分级分类协调,改变原有项目推进问题处置呈现“各管一段”的局面。

    触发预警后,平台将第一时间分级、精准推送预警提示,在平台上,可对项目牵头领导和责任人“一键直呼”。实际进度落后经验时间越多,表明逾期开工的风险越大,由低到高以黄、橙、红三级预警,呼叫的责任人也不同。

    比如,橙灯预警将直接发送给分管副区长,红灯则直接发送给“一把手”。只有当问题实时解决和反馈后,预警才会解除,平台上那个迟缓的红色“小人”才会重新变绿,加速奔跑。

    往年每到四季度,成都市许多项目会陆续上报年内无法按期开工,但这时已来不及短期解决问题,直接影响着投资推进。而2023年,这一现象就少了许多,因为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预警功能,实现了早发现早处置。

    举个例子。蒲名快速路改建工程是成都的重大项目,也是2023年四川省的重点项目之一,竣工后将成为畅通经济动脉的国省干线。但去年3月,该项目陷入停滞。

    项目停滞后,触发了该平台亮起“红灯预警”。去年3月27日至4月18日期间,成都市重点项目服务室、蒲江县政府、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成都市重点办4家单位,依次对问题进行办理情况回复。

    此后,一条4个月的时间轴,见证项目从停滞到“加速跑”:去年4月25日起,蒲江县政府加快各项审批程序进度,去年5月19日、5月25日、6月19日、7月18日全程记录协调办理情况,去年7月10日正式开工。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调度平台累计发出预警945个,通过提前预警和问题协调处置,有效促进41个项目提前开工,“应开未开”项目同比减少23.33%。

    【株洲日报社智库事业部(深度报道部)出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