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情与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林 嚣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总是最容易触景生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特别容易打动他们的心灵。风景中动人的色彩与感染力也总激发他们灵感,使他们吟诗作赋借景抒情,脱口而出不少千古名篇。伟大的语言能穿透时间,代表着登峰造极的文学水准,无论过去几千年,都将被后人铭记与传诵。在那些作品中,既有纯粹的自然之美,又有赤诚的情感流露,这既是“情”的力量,也是“景”的造化。其中不仅有超高的语言技艺,还有博大的胸襟与智慧。今天就来读几首,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盖世才情,其中不乏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相信你也会喜欢。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几句诗传神地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对景物的描写也十分精准,几乎一读出来就进入到当时的氛围。时节是深秋,夜里有霜,空气是凉的,一个忧愁的人对着江枫和渔火,在深深的怅惘与失落中睡去。虽不是人人经历过落榜之痛,但失落、惆怅,乃至绝望,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受过的。此诗流传至今,也是其情其感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诗人独坐客船,良久沉默,霜气清冷,恍惚难眠,直到寒山寺的钟声传了过来,那种在莫大的寂静中突然听到钟声的孤独与悲凉,让人永生难忘。此诗情景交融,流淌着一种朴素而永恒的愁苦,“对愁眠”这三个字像诗的眼睛,将人在茫茫天地之间的那种孤独无依,深刻地传达出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边塞的荒凉、气候的转凉、亲人的分离、家书的延宕、战争的没完没了……多种境况,令人百感交集。但,仅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思乡之情推至高峰,几乎要泪眼婆娑。光这已够我们品味几千年。不得不说,最朴素的语言和情感往往最是普世的、动人的、难忘的。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几乎家喻户晓,读完仿佛眼前已飘然出现一座南山,而身旁是朵朵菊花在深秋中绽放。古人比今人更亲近山水,生活于山水之间,最善于思考天地宇宙与自然的联系,留下很多立意高远返璞归真的作品。陶渊明的诗有很多是远离尘嚣淡泊明志的,这首诗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中有静,悠远灵动,写出了自然的纯粹,读来物我两忘,既在尘世中又远离尘世,既有尘世的朴素又有远离尘世的逍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读来真是让人怅惘不已,这两句直抒胸臆情感真切,还塑造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美学境界。露如珍珠,月如弯弓,简单两个意象便勾勒出夜中的寂静与孤独。再加上前面句中的“可怜”二字,生生将这九月初三夜的寂寥写绝了。更绝的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看似大白话,可功底深厚,很有画面感以及音乐感,紧随其后的将惆怅的情感加以递进,使这首诗无论在写景与抒情上都很成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诗中写到了秋天常见的鸦、树、月、露水、桂花,寥寥数笔,描绘了深秋和清冷,然后借景抒发了惆怅的心绪。无论经过多少年,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能体会到这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心情。好一幅落寞的月明秋思图。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此诗有情有景,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这一幕已经够幸福了,还有什么奢求呢?真是一幕平淡安宁的场景,风景悠然、亲人自在,妻子孩子也都安好,让人欣慰啊。诗行之间营造了一幅幅动人鲜活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优美,读起来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