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燕
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一以贯之打造“三个高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是我们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株洲如何不断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怎样以新思想领航,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今起,本报特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当下的株洲,正抢抓机遇开启新一轮的科创奋斗。
无论是大热的“新质生产力”讨论,还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无不让株洲人深感振奋。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株洲全面更新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先进制造业当家、以创新为主驱动、以成本领先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托轨道、走出轨道”,在新能源、新材料、深海装备等新领域、新赛道上高歌猛进。
坚持新思想领航,踏准时代“鼓点”的株洲,如何在新一轮科创竞速中再铸“重器”?
基于高质量发展逻辑下的产业创新,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创新需求总是来源于“问题”,再以“解决问题”的实践回归,以此打通产业前进的通道。
时至今日,株洲的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已经具备了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速的能力。但梳理薄弱环节可以发现,株洲的优势产业仍然承压。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生态优势如何转化成持续的竞争力?向上需要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五基”领域再行攻关,向下需要在新技术新装备融合的“无人区”、技术平移跨界赋能的“协同区”再下苦功。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龙头已有但配套不足,创新成果丰硕但缺乏转化落地,在构建产业生态方面还要打好“强链集群战”。硬质合金、醴陵陶瓷产业,前者规模不大,后者龙头不强,仍需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多场景应用,实现产业扩容提级。
平心而论,这些产业的发展能级,早已超过了一个内陆地区地级市资源所能供给的范畴。那么,进阶闯关的株洲,拥有国际性领先产业的株洲,如何进一步放大创新要素集聚优势,玩转顶级资源打好科创攻坚战,在更高能级、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谋得合作共赢?
辩证“远”与“近”——全面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创新要素,决定着科技创新的频率及成效。株洲产业需要的创新顶流资源在哪?
近在长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在此立身。当前,长沙正以超常规的效率和举措,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远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有着株洲产业所需的高密度资源配置。
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株洲箭在弦上。
以创新手法对接好顶流资源,需要细致谋划。深度接轨并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创新溢出,绍兴在上海建立“诸暨岛”科技创新飞地,实现了异地研发、本土转化生产。
以南沙为“前哨”,借“南”风出海,成都温江区在广州南沙区自购物业打造首个域外创新创业孵化器,与南沙携手共建衔接陆海的“生长点”。
产品走出去,智力引回来。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为代表的株企,早已开始在海外设立多家研发中心,引智全球,系统提升开放创新能力。
从“筑巢引凤”到“去有凤的地方筑巢”,成为新时代的创新路径。
传承“厂所结合”基因,主动对接优势地区的发展能势,与区域核心城市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要素流动,把“远亲”变“近邻”,努力把优势地区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株洲的发展机遇,株洲当有所作为。
用好“靶心”和“靶环”—— 一流平台凝聚全球科创资源
一流的研发平台,总能凝聚合力、引聚全球智慧。
依托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和一批科研院所,株洲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已构建起以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496家省级创新平台、324家市级创新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创新体系。
这些平台创新活跃,与产业高度契合,创新体量放眼全国少有同级别城市可以匹敌,即便是在创新资源集聚的长三角地区,也可名列前茅。
软件开发领域的“开源”模式推动了行业快速迭代。同样,与株洲产业高度匹配的创新平台,所面临的很多技术难题都是迈向“无人区”的全新探索,也需要吸纳各方力量、汇聚全球资源,共同实现突破。
一个一流的科创平台,就是一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用好株洲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的显著科创资源优势,以这些“藏”在企业中的顶流创新平台以及建设中的大科学装置为“靶心”,引聚全国乃至全球“靶环”区域的创新能量,聚焦前沿性、开拓性技术突破,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稳定支持重点产业,株洲的科技创新充满想象空间。
育强“存量”和“增量”——久久为功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近年来,株洲在观念上破局、流程上创新、机制上突破,变“等人上门”为“送岗上门”,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赴京揽才,持续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营系列活动,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株洲名企组团走进清华、北大、武大、华科大引才,写下了新的双向奔赴故事,一批年轻人才纷纷加入株洲的一流事业。
动作频仍的背后,蕴含着全力激发创新人才发展活力、夯实株洲长远发展基础的深刻考量。
挖掘“增量”之外,株洲同样注重培强“存量”。
一方面,多年以来,一批又一批优秀株洲学子走出株洲、落户各地,有不少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技术专家。虽然身在外地,但他们对家乡发展依然念兹在兹。继“湘商回乡”活动之后,“厂友回株”活动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一批在株洲成长、业内成名的专业人士,也在持续散发魅力。去年名校大学生进株洲的沙龙现场,邀请了在株高端人才现场交流。这些人才在株“追风逐月”的故事,让广大学子怦然心动。
当下的株洲,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后备力量的成长提供沃土,让更多扎根于此的潜力股精准浇灌,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培育出茂盛的产业生态雨林。
以历史主动精神抓谋划,跳出株洲看发展,用好顶级创新资源,朝着制造名城目标奋斗的株洲,正全力以赴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