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肥田前路几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翻耕机将紫云英化作春泥。 通讯员/刘卫红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卫红 谢力峰 黄星

    立春一过,田间色彩更加分明:油菜花吐蕊流金,给湘东大地披上黄金甲;早稻秧新绿缱绻,以诱人的生机面向春光。

    这片迷人的春色中,还有一抹抹特殊的艳丽。在攸县新市镇大同村,300多亩紫云英竞相绽放,紫红白相间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如彩霞般铺陈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

    “就地粉碎还田,为土壤能提供丰富的有机质,解决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地力下降、化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攸县淦桂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桂,指挥着农机手驾驶翻耕机在田间穿梭,毫无保留地“糟蹋”这些春色。

    “糟蹋”绿肥,其实就是呵护耕地。去冬以来,攸县共创建稻田绿肥核心示范片10个,带动农户种植以紫云英为代表的绿肥共6.2万亩,培肥耕地,给日渐消瘦的农田“补补钙”,增加营养。

    绿肥肥田前路几何?近日,记者在攸县寻找答案。

    ●耕地也要吃“补药”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杨桂是种田的老把式,种稻用化肥,有一贯的思路。“农田翻耕后,撒上一层复合肥;水稻插秧10天后,追加复合肥和尿素;水稻抽穗后,还要追肥保证稻穗有充足的营养。”他告诉记者,种一季水稻,一亩田的化肥用量大概在60公斤左右。

    化肥,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过度施用或滥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肥越用越多,地越吃越馋”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等新技术,用更加健康的“营养套餐”为不堪重负的土地补充能量。绿肥种植,就是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重要技术之一。

    去年秋收以后,杨桂为稻田撒上了紫云英草籽。紫云英又称荷花紫草,在植株腐解时不仅可以释放大量氮素,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好帮手。

    事实上,在化肥普及以前,攸县很多地方有种植紫云英的历史,但后来为了方便省事,农民慢慢放弃种植了。杨桂重新种植紫云英,不仅仅是考虑到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种粮效益空间被压缩,还想通过种植绿肥缓解早些年因化肥使用过度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紫云英被碾碎压进田里化作春泥,变成了改良土壤的有机肥,肥量相当于化肥的13%左右,让水稻亩产量增加20公斤以上,刨去购买种子和人工种植成本,一亩田的综合收入有上百元钱。

    “关键是土质疏松了,不仅保水保肥,抗旱能力也更强了,水稻出苗好、长得壮、产量高,这样的耕地种起来才给力。”杨桂欣喜地对记者说。

    不仅紫云英为耕地“进补”,紫云英与肥用油菜混播的传统绿肥种植方式,也能为耕地“壮骨”。“‘两花’混播具有鲜草产量高,种植成本低,养分丰富全面的特点,‘两花’混播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还能促进土壤难溶磷转化为易于吸收状态,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对水稻的阻隔效应也明显。”攸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阳建江说。

    据相关部门统计,使用“两花”绿肥后,每亩田可减少化肥用量30%,减少化肥成本40元。

    ●绿肥推广任重道远

    尽管绿肥种植成效显著,但记者在攸县调查走访发现,农户种植绿肥的意愿并不高。“除紫云英外,肥田萝卜、苕子、黑麦草、苜蓿等绿肥品种的规模种植,在攸县并不多见。”攸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副站长王鹏坦言。

    一方面,种植绿肥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绿肥种植前需挖好排灌沟,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机械投入,辛辛苦苦种植粮食后,盼着在冬闲时休养生息一阵,而种植绿肥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性价比远不如每亩纯收入可达300元至500元的水稻。

    另一方面,市场上可选用的绿肥种类较少,而且还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以及生物性状、种源市场不稳定等问题。王鹏告诉记者,“农户种植绿肥草籽基本没有自己留种,所有种子全需从外地调运,高度适宜攸县的本地品种紧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政策兜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农民改善耕地质量、种出高产粮的决心。

    从去年开始,攸县出台了《2023年绿肥示范片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以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为重点,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奖补促动、示范带动,创建绿肥生产示范片12个,其中创建稻田绿肥核心示范片10个,果茶园绿肥示范片2个,带动全县绿肥种植面积达6.2万亩。

    “我们瞄准工作中的难点,不断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大力鼓励农户自留种,并从化肥减量增效相关项目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肥种子保底回购工作,确保农户种植效益不降低;另一方面引进市场化运作理念,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户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长力告诉记者,该县共拿出25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草籽保价回收工作,回购的绿肥种子供下一年使用。

    目前,攸县正在大力开展稻田绿肥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等专项行动,鼓励种植大户利用冬闲田连片种植紫云英,并结合观光游等拓展绿肥经济价值,提升农户种植效益。“就草籽市场化回购这一项,今年的种植户纯收益可达300元/亩。”刘长力补充说。

    “养好耕地的核心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来源是绿肥,绿肥多了有助于农田中的生物菌繁殖,达到活化养护土地、改良土壤结构的效果。”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卫国表示,尽管前路漫漫,但下定决心“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的攸县,有信心将绿肥种植进行到底。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