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秧为何受追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村民正在整理育秧盘。 记者/王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谢力峰 黄星

    3月14日,攸县网岭镇里旺村,尽管空气里寒意未消,但粮农们的春耕生产,已在“车间”紧锣密鼓。

    随着生产线的电源启动,经过消毒、浸种24小时的稻种,均匀地落在铺满基质土的育秧盘中,与水充分融合后再覆盖一层基质土,一个个精心打造的秧盘被推进暗室进行催芽。

    “一条生产线,只需要7名人工来操作,一小时能制作出1000个秧盘,效率高得很咯!”攸县森琳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森琳农业)股东马宗福笑着说。

    从小拱棚手工育秧,到科技感满满的工厂化育秧,产粮大县攸县正上演着水稻育秧环节的“自我革命”——充分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集中建设一批育秧工厂,助力春耕生产提质增效。

    工厂化育秧为何受到粮农热捧?近日,记者深入攸县田间地头展开了一番调查。

    降本增效:

    让农民不怵种双季稻

    双季稻种多少亩?每年春耕前,粮农尤其是种粮大户总会纠结一番。

    森琳农业也犯难,虽然合作社流转的农田面积在8000亩以上,但以往真正种植双季稻的田块占比并不大。“发展双季稻的关键是扩种早稻,而扩种早稻的难点就在于育秧。”马宗福告诉记者,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既要保证早稻生长期间有足够的光和温,又要为晚稻生产争取时间。

    瓶颈就在育秧环节。“如果遇到低温天气就要推迟,并且出苗率和品质无法满足机插秧要求。”马宗福说,这几年合作社的早稻种植面积上不来,合作社股东们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但今年的情况却有所改变。3月初,森琳农业花重金新建了育秧工厂,除了有自动化流水线制作秧盘和密闭智能暗室48小时催芽,还有水肥一体化温控大棚滋养秧苗,育秧从田间走进车间,让早稻生产周期可提前近半个月,做到省地、省时、省工、节水。

    “稻种过得滋润,我们也轻松不少。”马宗福守在嗡嗡作响的育秧流水线前,认真检查稻种落入基质土的均匀度,一上午的时间,秧盘已经堆满了大半个智能催芽暗室。

    与传统的秧田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秧苗对光、热、水、气、肥等要素需求,具有恒温、恒湿、保肥的优势,能有效防止病虫害侵袭,大幅缩短育秧时间,培育出来的秧苗密度和品质更高。“即使遇到‘倒春寒’,也不担心烂秧。”他指了指不远处敞亮的育秧大棚,早几天放置的育秧盘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精心“照料”下,已经长出了一茬茬新绿。

    同样决定甩开膀子种双季稻的,还有攸县百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透过明亮的玻璃外墙,只见育秧工厂内刚冒出芽头的秧盘,层层码放在支架上,足足有4000余个,自动喷灌设施沿着滑轮来回喷洒,补充了能量的秧苗更显生机。

    公司负责人谭国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大田培育的秧苗,生长周期起码在25天以上,而工厂化育秧最短只需18天,出苗率达到98%以上,且秧苗密度高,根系连接紧,等到机插时每亩田所需秧盘减少一半,种子、人工节省了,还能有效避免低温烂种、机插漏蔸等现象。

    从头疼事到不操心,集中育秧让农民不再怵种双季稻,也导致了育秧工厂的建设热情水涨船高。仅今年3月初,攸县就有20家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了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其中有9家育秧工厂已经落成并启动早稻育秧工作,可服务农田面积达4.5万亩。

    以奖代补:

    政策礼包解了粮农后顾之忧

    育秧工厂,其实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15年,醴陵市泗汾镇农民巫启凤率先建起了钢架温室大棚,利用机械研磨营养土,引进自动装盘设备,约3分钟一个育秧硬盘就下了“流水线”。这种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栽培水平,还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随着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升,育秧工厂里的科技元素更加多元。如茶陵县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不同育苗车间里的温度、湿度和实时画面,可通过手机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

    而在产粮大县攸县,工厂化育秧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老百姓长期采用的是泥浆法育秧,短时间内难以转变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建育秧工厂投入动辄上百万元,对于近年来受镉大米事件导致收入减少的农民而言,追加投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旷进南说。

    事实上,去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

    “政策驱动,是开展水稻育秧环节的‘自我革命’的助推器。”旷进南介绍,今年初,攸县出台了《2024年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暨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部署全县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及集中育秧工作,明确扶持政策奖补标准,由县财政拿出600多万元资金支持工厂化育秧建设和集中育秧补贴,对设施建设在国省补40%基础上县里再补30%,补助标准达到70%,对工厂化育秧由过去只补早稻,改为早中晚三季都补贴。

    森琳农业率先响应。今年初,马宗福和股东们前往江西萍乡和湖南岳阳等地考察,购买原材料和设备搭建起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单一个联动拱棚,造价就要30万元,总投入起码在300万元以上。”马宗福心里清楚,高投入意味着高回报,何况今年的政策补贴很给力。

    除此外,更多的暖心服务也让粮农们吃了定心丸。对于育秧工厂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申报备案、奖补资金等政策性障碍,攸县农业部门与县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金融办等单位召开工作协调会,帮助工厂逐一解决难题。

    随着一批育秧工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攸县的育插秧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今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积可达到21.1万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