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美田桥村
▲“学好样”被列为村小学校训,并设计到学生佩戴的校徽和校服上
◀万寿宫戏楼上的“学好样”匾牌
◀村中建的家风馆,将美田桥的劝世文化和楷模人物陈列其中,参观者络绎不绝
刘放年
农耕时代的乡村文化中,总有些劝世的东西,告诫人走正道,学好样,做好人,代代相袭。
美田桥是湘赣边的一座文化古村,行政划分上属醴陵市沈潭镇,东与江西萍乡交界,背靠武功山余脉入境处之会真山,自古为吴楚咽喉、边陲重镇。境内沃野绵延,云峰怀抱,人文渊薮,民风纯朴。村里有座万寿宫,万寿宫的戏楼上,悬挂着一块匾牌,上面写着三个金字:学好样。匾牌是清代一位举人题写的,叫陈仲山。
(一)
此万寿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它的正殿叫玉隆宫,坐落着一个老爷,叫许圣真君。许真君又名许逊,字敬元,出生于三国时期的江西南昌,晋时在四川旌阳任县令。许逊在位时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向谌母学道,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宋真宗赐名并亲笔题“玉隆万寿宫”——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八月十二是许真君诞辰和得道升天之日,村民们都会组织迎神赛会,燃香祭拜。
到了清代,湘赣边人越来越觉得许真君是个好人,也是一个榜样,于是请来当时的举人陈仲山题写了那块“学好样”匾牌,并隆重其事地挂在戏楼上。
万寿宫的对面,就是古戏楼。万寿宫与戏楼中间,是个露天广场,两边有观戏长廊。
匾牌挂在戏楼上,自然有它的用意。
每年的八月十二日真君老爷生日这天,万寿宫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还唱大戏,戏的内容大都是规劝人们要学好样,做好人。唱大戏之后,便是抬着那块“学好样”的匾牌游垅。美田桥的老街上及乡野中,一时间到处礼炮冲天,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尤其是行进队伍中排在最前面,由四个壮汉抬着的“学好样”匾牌,格外引人注目。沿路的乡亲们总要带着一家老小,对着匾牌注目鞠躬,接受洗礼。
这个颇具仪式感的文化活动,渐渐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弥漫开来,演变成一个乡俗,一种情怀,浸透到人们文化观念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教化。
在这种劝世文化,以及对清官的拜恩中,美田桥人悟出一个事理:做人要清清白白,处世要平平淡淡。先前美田桥老一辈人有个说法,叫做“小康克大难”。其意是说人不要大富大贵,小康则无灾。淡泊处世,才好过安稳的日子。
(二)
然而,美田桥人的认知并不停留于“小富即安”的小农观念,在做人做事上,他们还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叫“淡泊明志”。
过去美田桥荣甲堂刘晖公祠的中堂上有副对联,联曰:一片心齐家治国;两件事读书耕田。先人们算是把“淡泊明志”的古训领悟透了。
所以后来人为了齐家治国,把耕读当做齐家之本。读书就要读出“高才”,耕田就要耕出“高手”。
荣甲堂的起名也是一个佐证。荣甲堂是美田桥刘氏家族建成的祠堂群,1836年初建祠。荣甲堂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荣登甲榜,登堂入室,做大文化人。荣甲堂还有一个分祠,叫“三谟堂”,“三谟堂”的“谟”,是谋划的意思,据说是谋划三个宏愿。这三个宏愿具体指什么还有待考证,但肯定与耕读有关。后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不仅有文化,更叹服他们的良苦用心与高超智慧!
这不过是美田桥祠堂文化的一段佳话罢了。更精彩的演绎还在后头。
话题还要回到“学好样”的陈述中。
也许许圣真君做梦都没想到,他的极佳政声会传播得如此悠远。那位举人陈仲山先生所题一块匾牌,三个金字,如点燃的一支蜡烛,照亮着美田桥整个村镇,照耀着一辈辈挺直的脊梁。
美田桥“学好样”的劝世文化,深刻表达了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美田桥人的观念里,“好样”首先得有文化,所谓“文化安邦”。“好样”也当是“好汉”,要有使命担当。文武相兼,是为“文韬武略”。
近现代以来,美田桥先前不到两千人的古村里,走出过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十多位黄埔生,还有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专家教授大都是一流大学的一流人才,其中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还有美国、日本、瑞典、前苏联的留学生。比如:
刘彦(式南):原国民党参议员,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法政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刘旋天(僖元):原湖南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早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任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刘晨晖:武汉大学教授,1983年获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加冕技术科学博士称号,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刘伍生:贵阳医学院教授,著名医学博士。
刘侃元:原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教授,教育部参事。
刘平梅:清华大学英语教授。
刘载生: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
……
武行出身的刘文学(忠元),开国少将,原上海市警备司令部政委。黄埔教官与学员有十一位(黄埔一期到五期):刘侃元、张雨若、张少凡、谭光宇、谭宣、王桃清、陈丙元……这些黄埔生,后来大多参加过抗日战争,堪称精武英雄。
在美田桥,还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名“十三堆”,记载着当年抗战中十三位阵亡将士的动人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是美田桥“学好样”的典型范例。
那些好样的范式人物,在美田桥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中潜移默化。
好样往往是从教育中开化出来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荣甲堂建祠堂时就办有私塾,后更名为“力行学校”,力行,就是奋发努力,知行合一。美田桥很多文化名人就是从力行学校走出去的。
不做飞天龙,便做快乐虫。在家务农的乡亲们,一样的安居乐业。他们学许逊做好人,以精英为楷模,把美田桥村治理得井井有条,风清气正。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讲究礼数,一家有难,八方相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里没有人犯上作乱,真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三)
时空转换到新世纪,家国走进新时代。美田桥的民风依然那样纯古,那样清明。
合并后的新村,政府考虑到文化古村的影响力,依然叫美田桥。把“学好样”发扬光大,成为新一代美田桥人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
以刘梅荣先生为首的在外乡亲和美田桥有识之士,在村里成立了“乡贤会”、“爱乡会”。他们捐资助学,正在筹划复建荣甲堂,打造民俗馆与乡贤堂,创建幸福屋场……
村上与民间组织合作,要把美田桥打造成醴陵湘赣边“学好样”文旅融合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名片与文化品牌。
为历史树碑,为乡贤立传。张扬“学好样”的文化精神,村里建了家风馆,将美田桥的劝世文化和楷模人物陈列其中,参观者络绎不绝。
“学好样”还被列为村小学校训,设计到学生佩戴的校徽和校服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为励志少年。
万寿宫庙会活动照样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在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感召中,美田桥的庙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新意。
戏楼上,依然悬挂着那块匾牌,那个古训——“学好样”——堂堂正正,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