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满珍
槠树又叫苦栗、大叶橡树,有甜槠、苦槠之分,它是长江流域的分界树,仅适宜于生长在温度不是太低的长江流域以南的地方,好多地区都有生长了几百年的槠树,历经酷暑严寒,依然苍翠葱茏。
株洲就是因槠树而得名,古时地濒湘江,多沙洲,遍生槠树,故以地形、植物命名为槠洲。南宋时“朱张会讲”后,偕游南岳衡山,朱熹事后在《南岳游山后记略》中有“丙戌至槠洲”的记载。从南宋开始官方文书大部分用株洲,民间多用槠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株萍铁路通车,仍书写古名“槠洲”,清宣统二年(1910)粤汉铁路开通就改称“株洲车站”。
苦槠树的得名与其味道、特征有关,“槠”是形声字,从木,诸声。声符“诸”也兼表义,该树是一个群落,加之果实味道苦涩,故名苦槠。它喜阳、耐干旱、耐贫瘠,常生于山坡、丘陵中,风吹、水流、鸟衔,都可自然播种。槠树还有一个重大的功能耐火,俗语云:“老槠嫩丝,打破吹火筒”。树干通直,树冠浓密,叶片较厚、革质、萌芽力强,可用来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自然阻止大火蔓延,很受林业界人士的厚爱。据专家说,甜槠树的野生林现已比较少见。
槠树春夏秋冬皆为常绿,春天开黄绿色小花,花多香味悠扬,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夏天结绿色果实,秋天果实变黄,冬天自然坠落。农村有不少人在树上摘果实,小孩子在树下捡果实,回来做成苦槠粉、苦槠豆腐、苦槠粉皮等诸多美食,清香可口,祛火祛毒,难得的药食同源的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槠子条目中记载:(苦槠)“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
据说,苦槠代表着故乡,寄托着乡愁。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祭祖、拜望宗族长老。并在朱家庄植下了一棵槠树,就是让它代替自己朝夕陪伴在先祖身边,以尽孝道。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仍然郁郁葱葱,苍翠如盖。
在我们家乡有一棵近三百年的槠树,位于渌口镇王家洲村,与它相距几十米的地方还有一棵古樟,村里人称它们为姊妹树。它们俩历经几百年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发,古槠树如一棵大蘑菇散落在村庄,又如天空降落了一把巨型的绿色大伞,荫蔽着村庄的风霜雨雪、炎热盛暑。据当地老人说,这棵槠树可有灵性了,1958年,湾塘、柏树、象石、王家洲四个村合成水口片,都在槠树附近办公,住户搬迁至其他各个村,槠树枝叶开始发黄有枯萎至死的迹象。1962年水口片解散,大家又开始搬回原来的住址,槠树像守望村口多年的长辈,精神倍爽,身体渐趋恢复元气,整棵树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日趋茁壮。直至现在仍旧开枝散叶,果实累累。听村民说有三个农民不同时期砍掉了三个很大的树枝,三个人不久后都莫名其妙地离开了人世,是巧合还是槠树真有灵气?不管是不是唯心的说法,至今无人再敢动槠树一根枝条。他们还回忆小时候在树上掏鸟窝捉迷藏、睡懒觉的情形,那时候没煤没柴烧,要砍柴的小伙子爬到树上将鸟窝全取下来挑了一担满满的,回去被爷爷奶奶臭骂了一顿,说这是作孽呀,把鸟的家给拆了。现在天然气都有了,鸟儿安心在树上筑巢生蛋孵崽,好几种鸟儿在树丛中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中年村民说起小时候爬到树上玩,一不小心摔下来毫发无损的神奇事儿。我在树下寻觅着,还真找到了两粒槠树种子,带回家准备春天将它放在泥土里孕育一下,看能否长成葳蕤大树。
最让我期待的是明年我们家乡将为古老的槠树专门建造一个公园,公园里外均有江南风味的民宿依次林立,我想灵秀的槠树将会更加旺盛蓬勃,还会有更多的槠树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