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区:送教上门 为爱坚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送教上门团队成员上门记录学生动态情况(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王芳芳

    发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近年来,荷塘区教育局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不断创新“党建+”引领模式,推动党建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指导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据统计,2023年,辖区共有58名党员干部和教师志愿者,为12名无法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服务达198次。

    择优选派“联”起来

    为做好送教上门工作,荷塘区择优选派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党员、教师组建志愿团队。团队采取一名校级领导、一名党员干部、多名教师的“1+1+N”送教模式,每月送教次数不少于2次,建立与送教孩子家庭持久性的联系。

    晨荷小学李爱华就是其中一员。一来到孩子家,她就径直走进孩子房间,熟练地抱起孩子,脸贴着小脸,一边与孩子轻柔交谈,一边抚摸孩子的手脚,对他进行康复按摩。孩子扬着小脸,对李老师露出久违的笑容。

    做一件事情容易,坚持做一件事很难。据了解,李老师参与志愿服务已达6年,已经成为孩子眼中不可或缺的“亲人”。

    在荷塘区,像李老师一样长期坚守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乡村小路,都曾留下志愿者们送教的身影,他们慎终如始,用行动诠释“为爱坚守”。

    精准实施“帮”起来

    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通用的教育方案无法实施。于是,各学校党支部通过前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员、成病原因、治病经历、生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相关情况,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小林自幼智力发育不完全,13岁的他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林妈妈因为孩子脑部发育问题,一直为孩子难以生活自理而焦虑。仙庾中心学校党支部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特定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小林的生活能力。

    他们从生活技能开始教起,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小林终于学会了认识开关等基本生活常识,生活自理能力慢慢提高。每一次看到送教老师,小林都开心地手舞足蹈,用最本真的动作和语言回应对老师们的感激和喜爱。

    汤同学身体发育萎缩,头部、手脚的骨骼明显比常人纤细,吃饭喝水都需人喂送,感知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差。

    明照小学党支部为汤同学配备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能力、绘画与欣赏、康复训练课程。通过几年如一日的送教学习,他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有所提高。家人说,孩子已学会了几个简单的字音,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颜色、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等。而且在家人的协助下能配合穿衣、洗脸、洗手、如厕,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方面有了提高,能与人简单沟通。

    落实责任“推”起来

    为避免送教上门流于形式,荷塘区教育局要求学校制定送教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考核力度。同时,指导学校建立送教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主要包括学生评估资料、送教上门的各类记录等。此外,还要求学校关注学生动态发展,定期商讨施教课程,推动送教工作系统化、专业化、长效化。

    下一步,荷塘区教育系统将继续基于“党建+”品牌,及时总结完善送教方式方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党的关怀,让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教育公平和感知多彩世界,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