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作业,做还是不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错一道题要抄课文10遍,才小学三年级就没有晚上11点前睡过觉,不知道这样的作业意义在哪里?”近日,家长杨女士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吐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了不少宝爸宝妈留言,大家纷纷诉说自己孩子遇到的无效作业,评论区成为“比惨现场”。

    记者调查发现,被家长视为无效作业的情况并非偶然存在,部分家长为了完成任务用上十八般武艺,还有家长坦言“敢怒不敢言”。

    错一罚十 家长质疑效果何在

    “从晚饭后就坐在书桌前,两个小时没挪窝,一直喊手酸。”谈起孩子的作业,杨女士满腹牢骚。

    一问才知道,女儿小柳因为随堂小测试错了一道题,被罚抄课文10遍。虽然这篇课文不长,但对于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负担还是不轻。

    让杨女士闹心的是,这种罚抄作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尤其女儿写字速度较慢,每次遇到罚抄,都是含着眼泪完成。

    “难道只能通过罚抄来达到记牢的目的?是不是只用做一门作业就行了?”用杨女士自己的话来说,这类罚抄作业属于“低端、无效作业”,甚至直言“没有效果”。因为各种罚抄,小柳一周出去玩的时间几乎没有了。

    无独有偶。家长龙女士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班级的班主任实施“集体荣誉制”,即一人犯错,全体罚抄。少则两遍起步,也出现过一首古诗和译文罚抄5遍的情况。

    “班主任为了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心情可以理解,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作业真没必要。”龙女士也曾跟班主任沟通过,但得到了“有些孩子在学校就完成了”的回复,她只能把到了嘴边的抱怨又咽了回去。

    为了两边都不为难,她选择自己来抄。“我觉得是种无声的抗议吧,毕竟家长和孩子的字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她无奈地说,如果是抄美文或者是好词好句,孩子还能得到积累,这种机械式的抄课文,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时间,效果更偏向于惩罚意味。

    记者走访的50名家长中,绝大部分家长的孩子都遇到过罚抄作业。不到二成的家长选择“硬刚”,为孩子向老师说不。超过二成家长会找老师沟通,说明不能完成的实际情况。近六成的家长则表示选择默默忍受,理由是不想让孩子在老师面前留下坏印象。

    家长选出“最厌恶作业前三名”

    “小时候写作业的是一批人,没想到长大了写作业的还是这批人!”家长王女士忍不住自嘲。

    王女士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儿子进入小学之后,各种手抄报作业让她烦不胜烦。作为一名职场妈妈,她感慨如今孩子上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学生,很多作业由于难度较大,孩子参与度不高,最后又变成家长的事。

    她告诉记者,从收集素材到最后完成,一张手抄报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这占用了很多父母休息的时间。有些临时布置的手抄报,因加班而晚归的父母只能熬夜帮着做。

    “每逢节假日或特殊节日,手抄报必在其中。”家长陈先生也有话说。他认为,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来说,想要独立完成手抄报难度很大,尤其是学校布置的旅游、航天、科技主题等,自己就读于一年级的孩子知识面尚窄,为了交出一份像样的作业,只能替代完成。

    在他眼里,一份孩子参与度较低的手抄报作业,还不如去外面跑几圈锻炼身体来得实在。

    除了罚抄和手抄报,家长吐槽很多的作业还有频繁的打卡作业。记者调查中,这三类作业成为最受家长厌恶作业的前三名。

    “阅读打卡、劳动打卡、体育打卡、看电影也要打卡,每天在班级群里就是各种接龙。”家长刘女士说。

    刘女士的孩子今年初一,每周都有各种打卡作业。比如一项劳动作业,开始前要用手机“咔”一张,过程中、结束后的成果都要有影像资料,有时候效果不好,还要让孩子再来一遍,颇有摆拍意味。还有阅读课外书目等作业,名目繁多。

    最让她烦心的是,这种看似自愿的打卡,实际上老师都很看重,隔几天就会把结果发到班级群里。她已经习惯了每隔一会儿,就会机械性地在QQ和微信两个App上进行切换,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重要的通知和内容,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会采取应付式打卡,即不管效果如何,先照张照片上传再说。

    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手机作业越来越频繁,很多都要求用家长的手机注册,学生打卡也基本上只有靠家长在家才能完成。对于上班族家长来说,如果回家太晚,没有及时打卡,孩子就有可能被老师点名批评。而且,对于父母不在身边只能靠爷爷奶奶来完成的家庭,负担更重。

    拒绝低质量作业

    期待高质量课堂

    “其实,家长不是抵抗作业,反感的是低质量作业。”家长牛先生表示,虽然此类无效作业存在,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有很多“红榜”学校和教师,通过高质量课堂和作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采访中,有些家长分享了教师的好办法。比如,一名初三学生的化学老师,自己录制了音乐小视频,将化学元素的名称融入歌曲中,让学生轻松记住元素表。还有历史老师将重大历史事件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成为学生争相效仿的对象。

    “希望能根据不同学生提供分层作业,减少无效和低效作业。”不少家长也建议,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不同作业供选择,避免学生应付式完成,达到更好的检验效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