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株洲高职院校“一把手”有话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方小斌 受访者供图

    邓志革 受访者供图

    陈超 受访者供图

    彭良平 受访者供图

    邓建中 受访者供图

    许国强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戴凛 整理

    编者按

    株洲是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20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去年12月5日,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株洲市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首批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校企深度对接、同向同行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近日,株洲各高职院校“一把手”就发挥产教融合、自身产业和创新优势,形成具有株洲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各抒己见。

    围绕轨道交通发展需求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方小斌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高职院校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该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也是国家首个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株洲市产教联合体高校牵头单位,必须主动担当,有所作为。

    一是精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及湖南、株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全面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加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紧缺专业布点和建设。全面梳理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匹配度,联合产业主体,研制产教对接谱系图,发布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

    二是全面深化“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共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知识图谱。全面对接行业四新技术应用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更大范围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升级改造一批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主修+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技术升级培养复合人才,不断提升育人的适应性和贡献度。

    三是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依托中车科学家指导的学校科研与技术创新团队,重点建设一批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推动产业企业“主特产品、核心部件”技术创新。服务轨道交通中小企业需求,将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直接建到企业一线,开展轨道交通制造设备维护、工艺改造、零部件研发和创新,着力提高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

    紧盯产业应用技术创新

    推进校企研合作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邓志革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东北调研时提出的发展新概念,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企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主体,科研与教育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中主动作为,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功能担当的现实要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两大核心功能,也是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两条路径。

    新要素的有效供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是关键新要素之一;为产业培养输送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是增加新要素供给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主动跟踪研判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增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新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二载体。新产业的发展,既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出现,它们均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当着科技创新的基本职能,只是创新方向上更加倾向于从事应用技术的研发。高职院校应紧盯产业应用技术创新需求,结合自身科研优势,深化推进校企研双边或多边科研合作,通过应用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高职院校不能人为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割裂开来,而是要在科教融汇战略下协同推进,形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既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人才培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优化专业布局

    把好人才培养“关键点”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陈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也急需能够真正承担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坚持产教同频共振,校企深化融合,主动作为,切实当好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排头兵”。

    一要优化专业布局,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湖南“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多点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和“3+3+2”产业集群,特别是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新型劳动者,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靶向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汇聚人才培养“动力源”。要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共同体的作用,有效汇聚政府、园区、企业、学校多方办学合力,持续深化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系统集成、生产工艺、制造流程等环节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工程医生等“湖湘工匠”。要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进一步推动“职教出海”,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培训,打造人才培养国际化品牌。

    三是提升师资水平,把好人才培养“关键点”。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以“楚怡名师”培育为契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制度,完善高水平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科创激励机制,切实营造高水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切实提升师资水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拥抱数智时代 推动“三链融合”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彭良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培养大批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呼唤新动能的新发展阶段,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特色的师范高专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应从自身定位出发,努力培养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立足师专本色

    全面建设创新教育体系

    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融入师范教育全过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落实跨学科的创新教育,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创新教育能力的新时代教师。

    拥抱数智时代

    打造智慧教育新模式

    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在新发展阶段建设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依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模式正在日益改变教育生态。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信息素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支具备高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用优秀的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适应时代趋势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学校应当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岗位变迁与多元需求,围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结合学校特点,控制师范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师范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同时紧贴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拓展非师范专业领域。

    学校要有计划地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构建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培养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发展中创新 壮大五大健康产业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邓建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取得了瞩目成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是株洲的优势产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要素。株洲是神农福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先导区,湖南中医药高专是湖南省唯一的中医药类高专院校,学校附属医院省直中医院是株洲市唯一的三甲中医医院,千金药业列入全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在专业、人才、医疗技术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努力完善健康农业、健康工业、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产业体系,完善集聚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打造集产品研发、中试孵化、生产制造、医学健康研究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园区(基地),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株洲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是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神农文创产品等五大健康产业。以千金药业为先导,打造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突出嵌入式社区医养结合中心建设,深入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依托罗霄山脉、神农谷等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集群;利用株洲市“南四县”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功能确切、市场潜力大的保健食品、饮品;全产业链开发神农炎帝的文创消费品和衍生产品等。

    二是大力推进康养小镇建设。将地方特色文化基因、特色资源要素植入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使特色小镇成为带动创新创业、联动城乡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扎根有色行业 推动“专创融合”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许国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高职院校应立足办学特色,积极呼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创业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专业领域优势,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院开设有矿山智能开采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等21个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有色金属行业涉及的全部关键技术岗位,服务于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应对国家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积极行动,贡献职教力量。

    发挥办学特色,持续培养专业化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株洲市先进硬质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我们依托建设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和矿物加工技术两个“楚怡”双高专业群,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持续为本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对接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是孵化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力办好株冶现代学徒制班、株硬现场工程师班和华友钴业产业学院;加强校企在技术研究、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持续对企业开展技能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培育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科技创新。激发教师科学研究主动性与能动性,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与积极性,是我们努力方向。加大职称评审科学研究成果占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提供与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平台,推动“专创融合”有机发展。依托“院、系、班、课”四级联动机制,在课堂教育、实践平台、比赛舞台全方位着力,带领学生在创新创业赛道里开出硕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