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其同,诗意勃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冯峰

    2023年,对于诗人、作家郭再福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先是他的诗词分别入选《诗人十二家》《诗词十二家》作品集(合著),并由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其次,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这对于矢志于文学创作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慰藉。

    郭再福的诗歌(诗词),极为生活化,非常通俗易懂,从中我们读到了对生命的吟唱和思索,读到了生活中的喜悦与遵从,也读到了他对家国情怀的真诚。那些平实的劳作、生活的情形是诗人吟咏最多的。诗人对寻常生活的理解和表达契合了平民写作的主流,既歌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描绘周遭自然界的生动场景,从不同角度和价值层面抒写昂扬向上的感受,突出了对生命的质的关怀。

    在郭再福看来,深入生活过程中的艺术感觉比什么都重要。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与乡村,对于家国,对于生活中平凡的人们,他仿佛有写不完的话题。他的一些作品将严谨的古体诗韵转化为现代直白的写意方式,完全抛却了斟词酌句的严规,采用抒情高歌的语序,直面普通人劳作的场景,将广博的亲情、挚爱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声色当中,包括“情智双全了心愿,忠孝礼仪刻心田”的传统守候;至而“红尘苦乐无反顾,一脉相承慰苍天”的内心祈愿,这些诗整体上写得近乎直白,但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而亲切的。

    诗歌作为一种简约的文学样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很难想象最早的诗歌发源于哪一方天地,出自何人之手,更无法断定在日常劳作中怎样产生了诗歌。但可以肯定的是:诗歌也是劳动和寻常生活的孵化物,与种子和收成一样来自于泥土再回归于泥土,正因为如此,郭再福乐此不疲地传达出灵动现实的生活画面。

    在各种媒介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学(包括诗歌)垃圾不断制造。不可否认,伴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集体生活和为生存而奔波的现实经历,郭再福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与那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的诗人所写出来的诗歌相比是大相径庭的。郭再福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再次证明,他坚持的平民化写作,不失为最现实、最扎根、最容易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一种极好方式。

    株洲资深报人、文艺评论家莫鹤群先生认为郭再福的诗文“别开生面,不求其同”。这与我的很多想法是契合的,我在想:不仅散文,诗歌领域的文学创作也一样,长时间的好坏标准不一,导致诗歌写作者无序写作,各种写作都有“为金钱的写作”的人,尤其对写作质量的要求太低,导致创作环境的恶劣和低迷。但像郭再福等一大批矢志于文学艺术创作的作家、诗人,一直也没有放弃寻找精神的归宿,创作在他们心中像宗教一样不可代替,他们努力去实践诗歌技艺的日臻成熟。郭再福的作品通过对一个微小事物、一个简单收获场景或一位普通平民的精确表达,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张力,歌唱着平淡生活的美好,是为以小见大。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的世界,展现着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彰显着求不一样的写作理想。

    “染墨流年,岁月沉香。”在喧嚣与功利相互叠加的当下,我读到郭再福诗歌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到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没有距离的。他的那些略显粗糙的诗句,总能激起我心中一丝涟漪,我们不能说郭再福已经肩负起一种担当或责任,但至少已看见了他的真情世界,感受到生命的质感和诗歌的温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