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倾听,方得进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伟明

    洗耳恭听,充耳不闻。两个带“耳”的成语,都是形容“听话”的态度,当然二者分处事情的两端。

    历史上有两个大人物,可以分别对应上述两个成语。先说第一个。此人出身卑微,首创从平民到帝王的奇迹。这老兄有什么超强的本事?从他的经历看下来,似乎能力平平,乏善可陈。论武力,打不过几个人;比文才,更不是他的强项;说到带兵,还不如自己的下属;至于理想追求,五十多岁才有了远大的奋斗目标。这人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一碰到麻烦事,就动不动问身边人:“为之奈何?”一个遇事不拿主意,只管问手下“该怎么办啊”的人,却最终成就了一代帝业,你说奇怪不奇怪?

    没错,你应该猜到了,这个人叫刘邦,大汉开国皇帝,一个书写了传奇、颠覆了出身论的人物。

    刘邦这人缺点不少,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别人的话能够做到“洗耳恭听”。不仅认真听,而且诚心采纳,不打折扣。正是因为善于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所以他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反败为胜,成了最后的赢家。

    再说另一个历史人物。这人贵族出身,年轻有为,二十多岁就有了宏伟的理想。他的神勇更是“千古无二”,打仗时总是冲锋在前,对部下也算比较关心,按理说是个标准的好领导。然而,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司马迁语),由于一意孤行,对谋士的高见充耳不闻,最终败给了自己不怎么看得起的对手。他就是与刘邦竞争天下失败的项羽。

    一个善于倾听,一个不愿倾听,结果截然相反。

    两种不同的情况,甚至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最典型者,当数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掌权四十多年,前期特别能听进不同意见,用了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几位相当敢说的宰相,因此创造了大唐最鼎盛的辉煌“开元盛世”。随后,唐玄宗慢慢变了,耳朵只喜欢听甜言蜜语,于是罢免耿直的张九龄,先后任用极其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还宠信野心勃勃的“两面人”安禄山,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唐朝很快由盛转衰,李隆基被儿子赶下台,晚景凄凉,忧郁而终。

    诸多的事实反反复复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赋强不强并不重要,如果善于倾听,便将从弱到强,从强到更强,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没有谁天生就无所不能,能力的强大,都是后天不断吸收营养的结果,其中,通过耳朵吸取的东西,占了很大的比重。

    事实同样告诉我们,能力差的人,如果不善于倾听,将会长期毫无长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这种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却又平庸得很。他们耳朵功能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必然平庸。

    事实还告诉我们,能力强的人,如果不善于倾听,也将逐渐退步,最终退出强者行列。唐玄宗这样原本具备雄才伟略的人,尚且前后冰火两重天,其他等闲人物如果不重视耳朵的功能,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常见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起步比别人早,但职务越当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水平却没有“水涨船高”。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空杯心态”,从来没有耐心听别人讲完一句话,于是一年到头未能增加新的知识点,只能年年吃“老本”,靠屁股下的位子发号施令,维系权威。一旦离开位子,他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啥也不是,根本不比别人高明,根本没能力指挥别人。

    问题是,自以为是的人,什么时候都不少见。有些人不仅没耐心听别人的意见,还很固执地认为“我有我的想法,凭什么要按你的去做”。“南辕北辙”的故事不就是这样吗?不管路人怎么劝,当事人都以为自己马跑得快、带的路费多、车夫技术好,不会有任何问题,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不可,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绝境不后悔。

    善于倾听,方得进步。不管你水平多厉害,也不管你职务有多高,如果还想继续前行,再创佳绩,就好好把耳朵用起来,多听听别人怎么说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善如流,虚怀若谷,你就会知道,天地之大,原来远超自己的想象,故步自封,是何等的荒唐可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