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报道和通报,在金额上有很大出入。根据通报,女企业家马艺珈伊承建的10个项目,“共计金额约16332.71万元,目前已支付14670.6万元,支付比例89.82%”;而在报道里,企业统计认为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共欠企业约2.2亿元。
显然,究竟欠款多少,双方都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事件调查当有更高层面的介入。从常识来说,金额出入如此之大,究竟哪一方说的是事实并不难查清。
此外,通报里还对“马艺珈伊、侯某某等人被刑拘”做出了说明,原因是他们“采取安装GPS定位器等手段跟踪他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在网上恶意炒作,在公共场所张贴不实大字报和抛散传单”。
那么所谓的“寻衅滋事”行为,是否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这也为事件的认定增添了一丝复杂性,究竟是为了主张权利、要回欠款的过激行为,抑或是一种恶意的犯罪行为,其中的边界也需要细致厘清。
就在该事件曝光前不久,2月21日司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2月25日媒体报道,最高检也于近期启动“检察护企”专项行动。
由此也就能理解该事件何以引发较大的舆论关注——从中央到地方,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都被摆放在重要位置,而公开公正、依法依规就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最好的保护。
当然,舆论并不是要预设立场,也不是简单地“要帮女企业家讨个说法”,而是希望通过对个案的观察,从中看到一个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人们希望看到令人信服、符合法治逻辑的条分缕析、信息公开,让公众对合理、合法的行为边界有更清晰的认知。
近年来,“营商环境”已经成了各地工作的高频词。而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更应是带头人,要做好立木南门、一字千钧的表率,这既包括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相关部门面对舆情做出的与社会沟通、取信于民的努力。所以,从一地的长远发展计,从社会的法治信心计,该事件理当得到彻底的调查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