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珍
张艺谋新片《第二十条》的片名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法条规定。近年来常有见义勇为的事情发生,但因其在“正当防卫”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复杂性,引发过很多争议和讨论。《第二十条》让我想起张艺谋几十年前那部《秋菊打官司》,主题都是寻求正义,后者在当时也产生了对法律与社会学的讨论,但影片艺术性更高。
《第二十条》通过韩明、吕玲玲这样正直的检察官,在复杂案件的压力与威胁中,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维护公平正义的故事,他们最终凭借刑法“第二十条”,还正当防卫者以清白。在纯粹理性的“程序正义”上,要拥有一定的悲悯去靠近真相与正义,这似乎进入了“法律与文学、道德”的讨论范畴。
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说:“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这是一个重点,“人情”是一种法理外的人性考量,是考验司法人员思维是否僵硬死板的镜子。在遵循法理的前提下,顾及人性、人情与道德,是对法理的最大尊重。在毫无人性的执法中,悲剧很容易产生。相比秋菊执着的上访,《第二十条》中上访的张贵生不幸车祸牺牲,成为片中最悲情但也较为单薄的人物,他仿佛是为了剧情而牺牲。
《第二十条》聚焦复杂案例面临的困境,抛出司法人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所面临的困难,去引发观众的思考。有很多电影通过正义者的困境与抉择告诉人们实现正义的不易,激起人们对正义对法治的思考或信任,这其实也是文艺的教化作用。《马背上的法庭》《十二怒汉》《控方证人》《辩护人》等就是此类电影的标杆,对人性的揭示淋漓尽致,内涵犀利、深刻、有层次,后劲大得很。
提到严肃与风格,这部电影有个非常遗憾的地方,就是小品式对话没完没了,带着一种抖机灵的幽默和缺乏分寸的口才卖弄,破坏了电影的质感。马丽与雷佳音的演技没问题,台词功底好,衔接与反应都炉火纯青,对话也有其趣味,但点到为止是一种智慧,太泛滥的插科打诨唠唠叨叨,放这部电影里显得油腻又啰嗦。如果想用轻松日常的叙事风格讲完这部电影,那表现主题的某些场景就不需过分用力了。如果砍掉其中1/3与剧情毫无关系的对话,用那些时长来挖掘人性,呈现更多案件与处理案件的细节,对剧情和演员来说都大有裨益,同样在台词上留有幽默与轻松的设计,参考《我不是药神》,就更有分寸与内涵。
在塑造某些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正义角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他的光辉拔高,让他在复杂事件中突然所向披靡,如果正义角色的努力更有其细节与层次感,更具有信念的光芒,且朴素而不煽情,电影就更加动人。虽说这部电影的叙事有些流于表面,不过仍让人从中得到教育,引发讨论与思考。
《第二十条》的成功主要在于诸位演员的表演,张译、蒋奇明、赵丽颖、马丽、阿如那、杨皓宇、陈明昊等演员个个演得精彩,尤其饰演郝秀萍丈夫的演员潘斌龙,太好了!他是一位我看上去很眼熟,但过去根本不知道名字的人,他的表演格外动人,仿佛他就是那个人,像是一个纪录片里面的人,有这样一个演员为我们呈现那份绝望,那种切肤之痛,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活在绝望中的人是怎样的,我觉得他的表演是满分。
韩明是一位勇敢者,法治的进步离不开这样有信念的人。他说:“法律应该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他说法不能向不法低头。他说得很对,以前从一些律师的嘴里我们也听到过类似的话,正义的台词也许大同小异,但这简单的一段话需要很多人付出无数努力。
相关 链接
株洲观众点评
尊敬那些孤勇者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始终保持良知,一以贯之地去捍卫信念,捍卫公平正义,却并不容易。我认为人们一定要爱护和尊敬那些孤勇者,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推动永远离不开那样的人,他们用既公平,又具人性的方式使困境中的人看到希望。
(胡少勇)
这是一部普法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带给我多少艺术上的享受,但它肯定是起到了普法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价值,我是警察,也是普法者,知道法对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无论警察、律师还是检察官,坚持正义才对得起职业与良心。(林智修)
人人敬畏法律
才能换来自由平等
《第二十条》播出后,老百姓感慨万分,觉得美好的生活需要法律来维护,只有人人敬畏法律,才能换来自由平等。作为一名检察官,要行得正坐得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唐梦菲)
先笑后哭,先苦后甜
里面家长里短的对话很多,前半部分很轻松,很接地气,也许是为了后半部分更容易激发共鸣。最后我确实哭了,我觉得那些人活得不容易,他们终于得到了公正。法只有关照人民的情感,才不是冷的。(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