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品“亚长”牛尊。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据新华社郑州2月26日电 河南安阳,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大气庄重,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26日,这里正式面对公众开放。
1928年10月,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学家董作宾在此挥出第一铲,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开。90多年时光倏忽而过,今天,这片土地上文明的过往与辉煌再次浓墨重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
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约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它们静默无声,却生动而鲜活地“讲述”着“商”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文明。
在新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内,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细清理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实物标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辆马车。
新馆三楼,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位热衷于占卜的问卜者。其中一条“子其疫,弜往学”的卜辞,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
90多年的考古成果积淀之下,商,不再只是《史记》中3000余字的记载。它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蕴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