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操作皮影戏的手艺人 等待出发的巨洲探灯

    张秀媚

    攸县位于罗霄山下,洣水江畔,以攸水流入县境而得名,县城自五代后梁时迁至今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勤劳智慧的攸县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俗特色文化,播撒和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

    攸县的民俗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巨洲探灯

    我的老家在攸县莲塘坳乡巨洲村。那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从小到大,我不知亲历了多少个元宵节的巨洲探灯盛会,不但没有感觉一丁点乏味,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更是喜欢这个热闹劲儿。

    今年正月十五,巨洲探灯的阵势尤其盛大。那天虽然下着毛毛细雨,寒风凛冽,但节日的氛围却有增无减,村里的福主庙前下午就开始搭台唱戏,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看,广场草坪、村头村尾、田间地头、公路小道到处人流涌动、热闹非凡。

    傍晚时分,村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几乎每层楼房的每个拐角处都点上了明亮的蜡烛,烛光摇曳间,山村的夜似是透着一种神秘的诱惑。断黑时分,巨洲探灯的高潮将至,但听得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上百盏巨洲探灯齐齐点燃,只见一行明黄色的探灯在两盏淡蓝色的“头灯”带领下,像一条长长的火龙般有序地开始挨家挨户地游走。

    今年举“头灯”的是年轻力壮的水旺兄弟俩。“头灯”的外形像一条鱼,一般两盏,比一般的探灯高出一米的样子,火光呈淡蓝色。头灯讲究火势要旺,火旺是个好兆头,代表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其余“探灯”依次紧跟着“头灯”走,它们点上灯后都为明黄色,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中间加上一根木棍,组成一个“T”字形的架子,木棍的下方是尖的,以便插入地下,木板的两端则扎上灯笼,内置蜡烛。探灯的数量也有讲究,加头灯共一百零一盏灯为吉祥数。

    村里各家各户的男人们早早摆放好祭酒等在家门口,一边向探灯来的方向张望,一边燃香烛、烧纸钱、燃放孔明灯来迎接探灯队,待到队伍经过自己门口时,赶紧激动地燃放烟花爆竹欢迎探灯队。此时,只见天空烟火绽放,地上人声欢笑,堪称村落的狂欢节。在这样的夜晚,村里百灯相连,井然有序,男女老幼结伴紧随。“探灯”游行完毕,大家将探灯集中在福主庙前,灯笼围成一个大圆圈,人们欢聚一堂,大人小孩载歌载舞来送年迎春。

    探灯的起源,至今是个谜团。据清同治版《攸县志》和当地谭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谭氏家族的先祖从江西迁址到巨洲村,每年从正月十一至十五,该村主要姓氏——谭氏家族轮流做东,牵头置办探灯物资,组织安排探灯事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此,巨洲探灯习俗可能源自江西。

    但是,我爷爷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说他的爷爷曾告诉过他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前,家乡久旱不雨,偶然听说衡山雨水充足,农民丰收,得知只因衡山人每年端午划龙舟、元宵探灯拜龙王,龙王受恩回报老百姓所致。于是,老家人也请人精心制造了龙舟,吉日吉时,在河边祭拜龙王;又在元宵节时,做一百盏内置蜡烛的灯笼,饭后绕全村走一圈,各家各户也在房前屋后点上蜡烛,让辉煌的灯火倒映河水。第二年,果然迎来一个丰收年,从此巨洲探灯遂成习俗,并沿袭至今。

    探灯是老家巨洲人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家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凝聚着老家巨洲人坚定的信念,正是这永恒不熄的灯火,才使得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作为巨洲人的子孙后代,我是骄傲的,也是自豪的,愿我的家乡人民永远同心同德、和谐友爱、吉祥平安。

    ●槚山皮影戏

    攸县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其中“槚山皮影戏”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在县城的文化广场,我和酷爱听戏的老父老母有幸观赏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槚山皮影戏。

    春节的攸县县城,夜色笼罩下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广场的西南角,皮影戏艺人们把几张八仙桌拼成戏台,用幔帐围住三方,正面用木架支起一块白布,台内燃灯照亮,皮影戏便开演了。只见一人打鼓,一人吹唢呐,操纵皮影的人双手翻飞,一手握脖签,一手持手签,一会儿唱,一会儿说,演到打斗场面时还不忘用脚一抖,便是人们常说的“连唱带说一脚踢”。

    你瞧,观众们也被表演深深地吸引着:有的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幕布上映出的人物,仿佛出了神一样;有的人拿起手机一张接一张不停拍照,生怕错过哪一个精彩的瞬间;有的人紧紧地围在幔帐前,侧身大量幕布后皮影艺人的操作,再与幕布前的起立行走一一比对,兴致盎然……

    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在旁给我耐心介绍,“槚山皮影中的人物、景色制作都是用牛皮、驴皮或羊皮制成,先将皮革在桐油中浸润,使其透明,然后请纸艺人剪作人形,加上色彩。每个人影分身为首四肢六部分,再用铁丝或粗线连缀起来,使之能活动自如。如今改为皮纸制作,用操杆操作。皮影人分生、旦、净、丑四种,身像只十几个,而人物头像却多达数百个,演唱时依据人物而取换头像,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脸谱泾渭分明,让人一看即知。”

    眼看着戏台幔帐前观众越聚越多,老父亲高兴地继续着他的介绍,“槚山皮影戏采用的是戏曲演出本,既有《西游记》《南堂救主》《封神榜》《三国演义》这样的连台戏,也有《水漫金山》《打铁》这样的折子戏,多取材自古典神话、童话及寓言、民间故事等,其中以做工戏和武打戏居多,而且在武斗场面会出现很多新创意的表演,可说是‘戏中串戏’。”

    看戏,我是门外汉一个,难得要领。听屏幕前的表演艺人介绍,这是一出传统老戏《潘阁救主》,讲的是国舅梅林兄妹,为讨皇上宠爱,设计陷害东宫,丞相潘阁识破奸臣阴谋,将计就计与阴谋者周旋、抗争的故事。由于槚山皮影多采用湘剧和花鼓戏的唱腔,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词,并夹杂许多俗话俚语,很是贴近攸县百姓生活,也深受攸县人民的喜爱,经常会在一些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庙会、祀祖仪式时演出。

    槚山皮影戏传承至今,在攸县民间仍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也想来亲身感受一下皮影艺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高超技艺吧。

    ●打铁水

    攸县打铁水,是一门与冶铁技术相伴而生,从生活中演绎而来的古老的民间技艺。它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落于“文革”期间,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民间又恢复了表演。从盛行、衰落到复燃,它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隧道。

    攸县打铁水的表演,通常在节日或庆典的场合进行,以祈求平安、幸福,也用以驱除邪气。最早,攸县农村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打铁水;后来,城关地区请补锅匠集中在体育场(老衙坪)打铁水。民间认为,铁水圆圆,团团圆圆,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在烟花尚未问世的年代,打铁水更是一种难得的娱乐活动,表演者用精湛的技艺,将滚烫的铁水幻化为璀璨的铁花,点亮了节日的气氛,也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补锅行业逐渐没落,打铁水这项技艺也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近年来,攸县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打铁水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铁水的技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表演者首先将铁块放入炉中加热,待其熔化成液态后,用勺子舀出,再用手掌或木板将其抛向空中。铁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形状的花朵,如流星、雨点、菊花等,煞是好看。

    更为神奇的是,打铁水艺人能够徒手接触1500度以上的铁水,而毫发无伤。他们通常身着简单的衣物,仅在肩上搭一条罗布手巾,足穿胶鞋,便在滚烫的铁花中来回行走,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去年中秋节,攸县旅游发展大会在文化广场举行,打铁水表演作为重头戏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观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一声声洪亮的号子,三位表演艺人手持勺子,将滚烫的铁水抛向空中。铁花飞溅,在灯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光彩,如同天女散花般美丽壮观,引来了阵阵喝彩和掌声。

    这场精彩的表演,不仅让观众领略了打铁水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人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打铁水不仅是一项民间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体现了补锅工匠精湛的技艺和不怕烫伤、勇敢献身的敬业精神。在烟花尚未普及的年代,铁水曾作为替代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

    如今,打铁水已成为攸县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保留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通过对打铁水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冶铁技术和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