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华 吴德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类型教育,在引导学生充分就业,助推产业转型、服务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其他类型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农村生源和城镇较低收入人群生源为主,扮演着“兜底教育”的角色。因此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缓冲带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既能增进人民福祉,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以充分就业为导向,构建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办学定位不可更改,尤其是在青年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尤显重要。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单元,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职业院校在办学中,一定要紧盯当地的产业来办学,构建专业群及专业集群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指引下,株洲构建了“3+3+2”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更是指导市属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对接产业开设专业,构建“一车两航多维支撑”的专业群体系,“一车”就是做大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重点服务北汽株洲及相邻市州的吉利、广汽等汽车产业的大中型企业;“两航”就是航空与航海专业,主要面向山河智能、芦淞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企业;多维支撑指的是机电、信息、商贸经管和艺术服务类专业,主要服务长城电子、北斗产业园、株洲服饰及陶瓷等地方传统支柱或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同时,为适应产业发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支持驻地和市属高职院校“升本”,市区7所高职学院已有5所被纳入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升本范围。
以职业胜任为目标,构建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技能训练体系。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减轻员工培训成本,要求学生入职即入岗,做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学时,一方面强化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岗位与工作内容,为毕业即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从学校教育到岗位实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逐层递进、双创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建好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政府建设的共享型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与院校共建的生产型实训基地、院校自己为主建设的校内真实型实训基地为依托,并加强与企业沟通建设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安排开展岗位实习,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真实技能。
以产业转型为引领,构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技术支撑体系。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些企业面临着技术技能积累的困境及实验场所不足的难题。职业教育强大的真实性的实训基地,能为产业的转型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职业院校首先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与产业技术同步的教材体系。教材体系要体现新技术、新知识与新业态,与企业的知识体系相对接。二是要构建与企业工作流程相一致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工作流程来构建的。三是要打造与行业企业主流技术相一致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真实流程或真实案例。而当这些实训项目被师生熟练操作后,反过来又能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技能的改进。四是要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从而发挥双方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校企双方在知识交换、技术储备、创造使用等方面的合作最优化。
以建言献策为路径,构建广纳民意服务决策的参政议政体系。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应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库作用。一要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学校的整体研究力量纳入到这些研究机构中形成合力。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引进30余名博士,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分不同的研究方向,面向株洲及湖南“三高四新”建设,进行高级别纵向课题的立项及横向课题的研究,为当地产业服务。二是组织各类研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产学联盟及职教集团的作用,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中小企业发展智库”,开展“产业发展论坛”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相关论文、报告等,为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畅通民意表达途径,在党委领导下,通过“直通车”“社情民意”“微建议”等渠道,引导智库人员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建议。
以评价改革为保障,构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测评体系。当前,职业教育学业评价还存在课程考核脱离实践、技能考核缺乏规范、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只注重结果考评而不注重过程考评等问题。因此,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考查学生校内可量化成绩外,还需多维度、全方位进行学生思想品德、财经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考核,为学生的在校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可评可测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以充分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在校学习奠定发展基础,努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制造业高地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XSP2023ZDI009)成果)(作者分别系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商贸学院院长;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