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转化年” 株洲这样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沈杰 贺莹) 尚在正月,而株洲的科技人早已摆脱了年味,迈上了追赶的征程。2月28日,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兵分多路”,或联系银行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或进行活动筹备,或走访企业了解研发动向……

    创新转化之路,必然是布满荆棘。今年,是我市“创新成果转化年”,如何让“决策力”落实在“行动力”。唯有实打实、硬碰硬地做到实处,方能确保创新转化行动在奋进中行稳致远。

    设立专班

    书记市长“挂帅”

    为更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市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曹慧泉担任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市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县市区、园区负责人任成员。工作专班在市科技局设立办公室,“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也将纳入市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全年重点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每个转化落地项目,都要建立“一个领导、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支基金”工作机制,一抓到底。

    同时,专班办公室建立重大活动库和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更新,滚动推进。各县市区各部门与创新成果转化有关的活动和项目及时纳入活动库和项目库,充分发挥标志性项目带动作用,全力破解项目实施难题,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多措并举

    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实施创新转化行动,重在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市科技局负责人说,多管齐下,从而达到“质变”的目标。

    在创新认知提升上,围绕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和轨道交通等13条优势产业链,邀请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和造诣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举办系列主题讲座,为企业拓宽发展思路。

    在创新成果对接上,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并支持湖南工业大学立足本地优势深化与企业合作。

    在创新主体培塑上,围绕轨道交通、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集群, 进一步发掘有潜力的裂变企业。有效利用“湘商回归”“校友回湘”、北斗峰会等招商活动和展会,开展招引行动。同时,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和IPD研发管理体系推广行动,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45%以上、IPD应用企业50家左右。

    在创新要素链接上,围绕全市“3+3+2”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机制;完善企业科技属性评估机制,健全代偿补偿机制,利用好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资金难的问题。

    在创新载体筑巢上,株洲要向外“取经”,向合肥中安创谷等国内知名园区学习 ,建立成果转化专业团队,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天元工业软件园等“园中园”的建设。

    在创新人才引育上,持续开展株洲籍院士专家联点对接、青年科技人才专题培训班、科技人才沙龙、“制造名城进名校”“湘智回归”“智汇潇湘·才聚株洲”“名校学子·制造名城双向交流会”等系列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进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计划。

    “破茧蝶变”

    开展主体活动50场以上

    今年,我市将全力打造制造名城创新成果转化“破茧蝶变”品牌。形成项目闭环的方式滚动推进成果加速落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有效“破题”。

    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开展制造名城创新成果转化“破茧蝶变”主体活动50场以上;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项目30项左右;落地高校院所创新技术成果100个以上;招引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创新成果裂变企业40家以上;推广IPD应用企业50家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推动株洲创新资源更加集聚,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创新生态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集聚力、影响力、品牌力的创新成果转化“试验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