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安全治理 要有整体思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小波

    接连发生的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也迅速出台措施,希冀排除安全隐患;各个小区的业主群,更是纷纷发布安全提示。

    无须讳言,电动车对城市居民的通勤作用甚巨,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将其排除出我们的生活。电动车最常见的自燃、起火等问题,在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里,就是巨大的公共安全隐患。笔者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得悉电动车起火具有蔓延速度极快、几乎无法扑灭的特征。尤其在晚上,一旦起火就会损失巨大,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惨剧。

    经过反复的宣传,现在电动车进电梯的现象比以前少了很多,但还不能完全杜绝。飞线充电、拆下电池拿回家充电等现象依然存在,且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监管。此外,一些老旧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数量不足,即使是新建小区,在规划报建方面也没有这方面的强制要求,还有一些小区则是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建在地下车库里。

    电动自行车数量如此之多,潜在的风险如此之巨,存在的隐患几乎遍及全市所有小区,其治理就必须真刀实枪。当下,更多的措施还是在宣传教育、呼吁倡议层面,并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高度,其效果有多大,恐怕多数人心里没底。因此,在治理思路上,笔者建议一定要有整体治理思维。

    在问题源头,电池质量监管要到位。市场监管部门要两头抓,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都要严密监管,尤其是网络电商。很多人就是在网上购买三无产品,不少人私自加装改装大容量电池。源头治理到位,电池质量有保障,风险将显著降低。

    在使用环节,充电设施和停放场地的建设也应有标准。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无序。资规部门、住建部门、安全应急部门应出台指导方案,在公共资源上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

    在宣传教育方面,应急部门、基层政府(包括社区)、电力部门、物业企业等要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反复讲、长期讲,宣传教育无遗漏,不是在微信群里发几个提示,在小区单元门上贴几张告示就到位了,而是要点对点落实到骑乘电动车的人员头上。

    在执法环节,交警、市场监管、应急等各个相关单位可联动起来。厂家生产环节查,商家销售环节查,车主上路环节查,停车充电环节查,环环相扣才能形成有效闭环。

    无论如何,电动车保有量巨大是既有现实,我们无法改变,更不能规避。只有在公共资源上进行适当匹配,在法规层面上出台对应的条例,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基层管理部门有法可循,让使用者有法必依,才能真正杜绝电动车之安全隐患。

    按照当下的电动车数量,如果不进行整体治理,今天没有在我们身边发生事故,今后也必定会发生事故。这个公共安全隐患的治理不能再拖下去,难度再大,也大不过人命关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