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家粮仓济平民的蔡会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秀媚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谓之“廉”也。株洲攸县无数革命先辈在革命战争年代把廉洁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从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清廉素养中凝聚力量,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打开自家粮仓济平民”的蔡会文。

    蔡会文,1908年11月12日出生在攸县凉江乡山田村(今属莲塘坳镇)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是一位能文能武、军政才能兼备的优秀红军将领。曾任红三军政委,湘赣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粤赣省军区司令员。

    在盘田小学读书时,15岁的蔡会文在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中写道:

    有山又有田,家乡叫山田。

    农夫做牛马,土豪像神仙。

    同生一块地,贫富两重天。

    何时得平均,我要问苍天!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蔡会文在为穷苦农民发出了愤怒的呼喊,也是发自内心革命理想的呐喊。

    1926年寒假,在外求学的蔡会文和蔡中兄弟二人回到攸县老家兴办农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兄弟二人首先便想到革命先从自己家开始,回到家兄弟俩便向父母讲了一番外面的形势和一大套革命道理,动员他们做榜样。

    随后,兄弟二人走访贫苦农民,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农会。山田乡农会成立的那天,蔡会文亲自写了“一切权力给农会”的大红横幅挂在栖真观的廊檐下,还在廊柱上题写了一副对联:减租息,清算豪绅剥削账;退佃押,解除农民颈上索。

    会后,蔡会文大手一挥说:“眼下大家缺粮,散会后每户派一个劳力,带上箩筐到我家门口集合。”一听说解决粮食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不一会儿,挑箩筐、背袋子的人在蔡家门前聚集了一百多个。

    蔡会文兄弟二人笑嘻嘻地说:“跟我们来。”粮仓早已打开,兄弟俩叫长工张冬瓜、刘连生带着端桶装谷,又叫母亲搬出钱柜,等在大门口,谁挑一担谷子出门,母亲就往箩筐里扔一块银洋。

    晚上,蔡会文决定带全乡人民,统统到土豪家里吃大户,按户分派,一直吃到大年三十,叫大家把分得的粮食留下来,春耕时糊口。在农会的压力下,那些往日里横行无忌的“吸血鬼”,只得老老实实听从农会的统一安排。

    蔡会文生在地主家庭。其父蔡开先是个新发迹的暴发户,一二十年时间就聚敛起千担租的家当,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首富。

    由于没有什么文化,蔡开先在与一些劣绅的经济交往中吃了一些哑巴亏。为了保住自家的家财,也为了光宗耀祖,蔡开先发誓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出人头地,使蔡家成为当地有钱又有势的绅士之家。他不惜血本,把两个儿子送去读书。两个儿子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老大蔡南阶在攸县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老二蔡会文更加争气,小学毕业后又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如果按照蔡开先的安排,蔡氏兄弟凭着家庭的经济条件和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社会中,完全可以走上一条飞黄腾达、高官厚禄,至少也是衣食无虞的人生道路。

    然而,蔡会文兄弟偏偏成为父亲眼中的逆子,走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旅程。他父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竟要败在自己亲生儿子手中。

    一次,蔡会文的堂舅张家询做寿,指名要蔡会文为其题寿联。张家询是个欺压穷苦乡亲、鱼肉乡里的劣绅,会文早就想找个机会教训他。第二天,张家询起了个大早,兴致勃勃地来看贴在大门旁的寿联,结果被气得目瞪口呆。对联上竟写着:

    家家为你,吃了肿肚烂肠。

    询询斥汝,听着改喜为丧。

    马日事变后,省会长沙血风腥雨,被反动派通缉追捕的蔡会文,从长沙潜回家乡,准备筹措盘缠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当他背着行李要出门时,一向疼爱儿子的母亲竟跪在大门口,边哭边数落:“崽呀!你当真吃了迷魂汤吗?你看看外面死了多少人呀?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我们这两个老骨头想想?”

    蔡会文轻轻地扶起母亲,回答道:“娘,请恕儿不孝,我这一生只信奉共产主义,其他事无法顾上了。”他擦干母亲的泪水,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35年秋,由于敌人的残酷“追剿”,湘粤赣边根据地日益缩小,游击队处境更加艰难,缺衣少食。蔡会文带领干部、战士住草棚,吃树皮草根,忍受了极度的痛苦,仍顽强地与敌人和饥寒作斗争。1936年初春,在与余汉谋部的一次遭遇战中,游击队被打散,因叛徒告密,蔡会文不幸被捕。敌人割断他的喉管,喷涌而出的是鲜血和草汁。他是装着满肚子草根、树叶为革命而战死的著名红军将领,牺牲时年仅28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