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铁路隧道“问诊利器”成功下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地铁隧道结构智能诊断车顺利下线。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张小明 张选选 实习生/李思磬) 1月28日,由中车长江集团株辆公司、长江集团科技分公司与深圳大学共同研制的深圳地铁隧道结构智能诊断车成功下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川、杜彦良等相关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下线仪式。

    国赛项目顺利下线

    去年12月7日,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上,作为参赛项目,地铁隧道结构智能诊断车在路演环节,就备受关注,获得了赛事组委会、评审团的高度评价。

    “该车由中车株辆公司与深圳大学联合研制,是国内首台轨道基础设施隧道智能检测装备。”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该车适用于隧道结构定期、专项、重点检测,可代替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实现隧道结构表观病害、隐蔽病害智能化检测和诊断,可有效满足轨道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型需求。

    该项目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由长江集团科技分公司、中车株辆公司负责研发及生产制造,历时34个月,圆满完成了技术准备、生产制造、调试试验、客户交验4个阶段和13项试验验证工作。

    下线仪式上,专家组对设备整个检测过程进行了现场验证,一致认为该设备圆满实现所有设计目标,并对产品的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时下,地铁隧道结构智能诊断车可实现国内地铁隧道内腔拍照、内壁探伤、轮廓扫描等工作,将为地铁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技术领先同类产品

    这一新产品问世,在技术上带来了那些革新?

    中车株辆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该车型不仅自带动力系统,可实现行车牵引控制、车地通讯交互、在轨连续作业、远程监控及设备数据采集处理等功能,还具有集成度高、运用智能化、维护成本低、绿色环保、拓展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同类市场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诊断车主要用于准轨地铁隧道检测作业,通过车载地质雷达、线阵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以及红外相机等多种检测设备,对隧道结构、衬壁病害及内部缺陷进行快速化检测与智能化评估,车辆行车信息、供电信息、设备舱门开闭状态以及多种制动模式切换均实现智能化监测,可充分利用地铁运营空窗时间进行检修诊断作业。可有效降低检修成本,节约检修时间。”该负责人透露,诊断车还采用了双向互锁式机车牵引控制技术,前后驾驶室内2套司控台可单独控制车辆向前或向后双向行驶,具有快速行进到达作业点、定速巡航检测作业两种运行模式,开展定点检测连续在轨作业长度达20km。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