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贵
前两天,加了位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许是好长时间未联系,当好友申请通过后,我第一时间热情地问候并自报姓名,未承想对方表示记不得我这个人了。无奈,我只好提示道:“我就是‘八团’啊,老同学还记得我不?”对方恍然大悟:“原来是‘八团’,当然记得你了!”随即我俩愉快地聊起了高中生活,末了他还无限感慨地说道:“‘八团’——当年你可是咱学校的才子,老校长的得意门生!”
“八团”是我高中时期的别名,这原本是一个地名,是我们茶陵县下辖最为偏僻落后的一个乡,也是我的故乡。在我读高中那个年代,能从家乡走出来到县城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加之那时好多学生及老师都不知道县内还有这个地方,故而当时在县城读高中的八团学生或许因为觉得自己是偏远“乡下人”,往往不会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故乡。可我不一样,大大方方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我来自八团乡。”由于我语文成绩出众,十六岁公开发表了作品,故而深受兼任语文老师的老校长的喜爱,他经常跟别人提及我:“那个来自八团的小伙子很有才气……”于是我就被大家称为“八团才子”,后来干脆简称为“八团”,以至于整个高中时期,大家见面了都不叫我名字,而是称呼“八团”;甚至有些老师也只闻“八团”其名而未见其人。记得有一次,有位老师在课上叫我回答问题,班里同学起哄叫道“‘八团’——‘八团’——”,那位老师先是一愣,然后笑道:“原来‘八团’就是你呀。”
“刘编”是我大学期间的别名。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一进入大学,我便如愿地成为学校文学社的一名编辑。因此,班里同学半开玩笑地称我为“刘编”,渐渐地,“刘编”在我们学院叫开了。直至毕业多年以后,提及我的真实姓名,大学那些同学和校友或许没有印象,但是一说到我的别名“刘编”,他们往往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当年和我交往的细节。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某集团公司,在市场部任职科长。手下有一众业务员,由于我凡事亲力亲为,每天带着他们下市场拜访客户、拓展业务,很快跟他们打成一片。他们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亲切地称呼我“刘科”。我倒不是官迷,也多次跟他们说道:“我这个科长只是工作上对外宣传的需要,生活中没有上下级,都是朋友。当大家在同一家单位共事,这是缘分。有一天大家不共事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好兄弟。”他们也很受感动,直至今日,他们当中有人联系我,仍是称我为“刘科”。
“贵贵老师”是我走上三尺讲台之后,学生送给我的别名。每当我漫步于美丽的校园,总有学生,或从身后经过,热情地招呼,或迎面走来,远远招手问好。听着他们喊我“贵贵老师”,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也被感染了,仿佛一下年轻了好多岁。
这便是我的几个别名,每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似水流年,都会留下一段美丽的人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