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平 彭新平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在炎陵,不论城乡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老人叫做“入年架”,也就是说从这天起就摆开了过年的架势,意味着这个“年”的开始。
小年是祭灶日,民间传说,这天是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来民间情况的日子,大家要送礼给他,让他吃甜嘴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过去炎陵人家里,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龛或画像,视其为家庭的守护神,不仅掌管灶火,也体察民情,判辨善恶。这天炎陵人把厨房灶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再在灶台上摆上糖果、酒肉等贡品,然后在灶前燃烛,烧香,焚纸钱,放鞭炮,恭恭敬敬地拜祭灶神。
过小年又是清尘日,即家中搞卫生的日子,家家户户趁着这天诸神升天述职赶紧抹抹洗洗,放手打扫卫生,床单被罩窗帘衣服以及其他用具,该洗的都洗了。还要擦玻璃,擦天棚,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对屋内的陈设甚至神龛都可以调整摆放,把家居整理得干净整洁。搞完卫生,大家再一起动手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喜气洋洋,提前团聚过小年。
年三十要守岁。所以这天大人不会催促小孩子早一点去睡觉,让他们尽情玩耍。很多年前,大家多住在大屋场,守岁时会围坐在火盆前说说笑笑、吃着盘碟、品茶谈事、唠嗑解闷,快到凌晨时才陆续回家。等凌点钟声敲响,新年到了,那一刻鞭炮轰然响彻整个村庄,这鞭炮声是祝福、是迎新、是开始、也是希望……后来有电视机了,吃过年夜饭,一家人早早就捡好盘碟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春晚的出现。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到了12点晚会10秒倒计时后,整个村庄立即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大人这时也会端出热好的米粿水酒,整理好盘碟,一家人满怀喜悦庆祝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开大门。客家人正月初一不能随便打开大门,要等到吉时。时辰一到,家家大门打开,朝着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行走或跪拜,然后点燃鞭炮。这天起,大家相见均拱手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儿孙们也要给长辈拜年。开了大门放了鞭炮,长辈马上端出准备好的敬祀祖先的香烛酒肉水果等贡品,先给祖宗拜年,祈祷祖宗福佑。晚辈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祝福,这时长辈要给他们红包,讲几句祝愿的话。
炎陵人年初一的早餐是吃年三十晚上煮好的现(剩)饭,寓意岁有余粮,有现成的吃。同时也希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初一早餐,有的客家人习惯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有的人家大年初一早餐还有吃斋的习俗,那是因为客家方言,斋与灾同音,吃斋就意味着把灾吃掉,除掉了灾,可保新年无病无灾,诸事顺利。
大年初一至十五是拜年、走亲访友和开展文艺活动的时间,所以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十五以前走忙忙。”炎陵人正式出门拜年先要选一户当年方位吉利又比较富裕喜乐的亲友家出行,出行前一般会与这户人家打好招呼,图个吉利。到了去拜年的人家门前要先放封鞭炮,即表示恭贺新年,其实也是报个信,这时主人也会马上放炮迎接。过去村庄里如谁家来了新客(新姑爷)或来了远客、稀客,本组的人家或本村的亲戚都会邀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喝茶、吃饭。新客一来,每天每顿饭都自发安排得满满的,村庄人用“上家请,下家迎”这种方式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整个村庄呈现团结、融洽、和谐、友好的气氛。
正月初三“送穷鬼”。炎陵人初一、初二两天都不扫地,即使扫了,那垃圾只能扫在不显眼的角落里,不往外倒。要等到初三这一天清早一起往外送。送垃圾时还要放鞭炮,主人还要喊:“送穷鬼子,送穷鬼子”或“穷鬼子向河下,富贵来我家”,表示把家里的穷鬼子“驱逐出境”,这样就可以摆脱贫穷,好运常伴。这天妇女也不回娘家,生怕把穷鬼带到娘家去了。
炎陵民间大多数地方都还保留着大年初五迎财神的习俗。相传正月初五是财神菩萨下界理事的日子,客家人认为一年的财运得靠财神恩赐,所以,在财神下界的这天早上,家家都将准备好象征“吉祥如意”的羊头和象征“年年有余”的鲤鱼等供奉给五路财神,并烧香燃烛、鸣放鞭炮把财神接到家里来,祈求新年财运亨通,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客家人男女老少都会兴高采烈地去参加灯会活动。炎陵的元宵灯会以十都、沔渡镇最出名。每年十都镇的元宵节灯会都会张灯结彩,人潮涌动。在节奏欢快的锣鼓声中,由晓东村民间艺术协会自行编排的腰鼓队、秧歌队相继亮相,演员们头带五彩头饰,手舞绸扇,扭起了富有特色的秧歌,现场气氛喜庆热闹。
这天客家人对自己家里的灯也格外大方。这天傍晚就要把挂在大门口、门楼下、厅堂、走廊、卧室的所有灯笼点燃,整个栋宇灯火通明,与红红的春联、彩色的年画交相辉映,显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天晚上的灯要点到深夜,有的更是要点到拂晓。客家人一年当中对灯火特别注重的日子就是“年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日的灯”。这一天炎陵人家家户户都会买来传统小吃元宵煮着吃,一家人吃着香香甜甜的元宵,期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像元宵一样团团圆圆,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