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上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二中枫溪学校初中部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快速成长。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颜新湖 吴育珍

    日前,省教育厅对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的12个“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进行公示,我市芦淞区上榜。

    改革试验区到底有哪些先进经验,还要做些什么样的探索?本报记者进行了了解与探访。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相关负责人介绍,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需要深入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模式。以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上半年,芦淞区教育局先后深入20余所学校开展项目建设工作调研,推动课程改革向“深水区”迈进。7月,该区举行了新课程方案培训。8月底,芦淞区教研中心再次培训新课标,督促指导学校研制校级课程方案、专题渗透、实践育人等多项实践,强化了新课程思想,有效保证了全区教育教学的方向性不发生偏移。11月,又在全区启动了中小学科技创新实践技能大赛和全区中小学师生实验技能大赛,用“好理念”提升了全区智育水平。

    亲子糕点DIY课、亲子国学诵读教育课、“红星小掌柜”爱心义卖活动……一批既有特色又有亮点的活动,既突出了政治启蒙又彰显了价值观塑造,展现了校内外思政大课堂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体艺赛事、活动,则让同学们在学好文化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的艺术修养。

    让孩子们念念不忘的还有劳动课程。在区教育局的积极引导下,各校陆续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2023年,白关中心小学、二中枫溪学校西校区两所学校获评株洲市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该区也成功获评株洲市劳动教育实验区。

    校内教学减负提质

    如何确保“双减”减量不减质?

    记者发现,芦淞区各校在加强对学生课业负担管控的同时,补齐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科学等教育短板。以樟树坪小学为例,该校通过《“五维”成长性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课后锻炼计划。再聚焦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围绕既定目标的增值做出自评和互评。最后再以月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对比增值记录,夯实提质的基础。学校还研发了《体育活动手册》和《体育家校社锻炼指导手册》,家校协同促锻炼。通过两年实践,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均有所下降,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均超国家标准,学生体质明显提升。

    评价是最好的“指挥棒”。该区依托信息化平台的优势,用科学的监测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减负落实落地。推动作业统筹管理协商机制,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能达到学科平衡、总量控制。还研发了《素养为本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表》,结合主体性课堂督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堂评价与监测减负不减质,全面助推学校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此外,该区还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学生心理品质、阅读习惯、睡眠时长、家庭教育等因素进行关联性统计和分析,推动学校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展常规教学管理。高家坳小学、立人学校、贺家土中学、体育路中学等学校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作业管理、学生兴趣爱好纳也入教学质量分析的范畴,评价更加全面。

    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去年12月,株洲市“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现场交流活动在株洲市七中、高家坳小学举行,撬动了一批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构建了一批品质课堂,促进了深度学习,引导了一大批学校将提高质量的落脚点真正放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其中,贺家土中学通过“双轨督查”的方式,规范教师的上课行为;枫溪学校初中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促使教师深入研究。

    芦淞区教育局透露,2024年,该区将突出芦淞特色和发展优势,聚焦课堂提效增质,强化新课程方案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提升行动,使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并通过发挥“1+5+N”三级督学网络体系,以“渐进式融合督导”的方式,全面减轻学校和教师工作负担和培训负担,为区级“双减”工作决策持续提供基础性的支撑。

    随着区域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出台,该区还将在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学校打造3个“学校课程方案样板”。力争用3至5年时间,推动全区教学质量取得新跃升。在“学校课程方案”的指引下,学校“一校一品”规模形成,“主体性课堂”品牌效应、区域科学教育、“悦读·越美”读书行动、数字化教学价值更加凸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