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正明

    通讯员/周德 王琳芝

    人民期盼,是改革之源;群众支持,是改革之基。

    回顾近些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株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根本,全心全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人民群众展现出了强大力量,为改革贡献了宝贵智慧。

    共建共治共享

    创新基层治理

    “邻长带头调解邻里纠纷、搞好安全巡防,带动居民清理楼道、清除牛皮癣……”在上个月召开的株洲市城市基层治理“千人大会”上,荷塘区茨菇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石平分享“邻长来当家”基层治理案例,引发与会代表共鸣。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正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2021年以来,荷塘区以“争当基层治理先行区”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因地制宜,以“微网格、微项目、微服务”实现微治理大融合,推动基层治理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公共区域拖欠电费,一到晚上就得摸黑。电梯罢工后,21层高的商住楼,长达一个多月时间里居民只能爬楼回家。”回忆起小区从乱到治的过程,荷塘区汇宇芳庭小区党支部书记黎昕感触良多。在小区党支部引领下,通过租赁车位、广告位等途径,小区有了造血功能,每年收益超过5万元。如今,小区治理已从保安保洁保运转的初级阶段,迈入安全、舒适、幸福的2.0阶段。

    人民是改革的最大“智库”,也是改革的力量源泉。茨菇塘街道创新实施“邻长来当家”,“海选”1495名“邻长”,引导居民服务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办。桂花街道推动“花园议事会”扩面增效,积极倾听意见、回应诉求,链接资源、凝聚力量,构建共商共享小区治理新格局。宋家桥街道打造“近邻管家”,依托村居民代表和志愿者队伍,构建家门口便民服务体系……荷塘区基层治理之花遍地绽放,溢出效应持续彰显。

    2023年,该区7个镇(街道)社会治理全年平均支出同比下降20%,全区办理市长热线(信箱)交办件同比下降10%,区人民法院物业立案数同比下降51.93%,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激发主动性

    村民规范建房

    “做梦也没想到,给自己盖房子还有奖励。”得益于规范建房,渌口区南洲镇早竹村村民孙春凤获得政府3000元现金奖励。1月15日,孙春凤向记者回忆起领奖的感受,依然难掩兴奋。

    过去,农村建设处于粗放式管理,建筑风格缺少规划和引导,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离美丽乡村相去甚远。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立法规范村庄建设,剑指“有新房、无新村”难题。

    渌口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报建阶段,村民需按要求签订《自建房承诺书》,并交纳3000元押金,房屋验收符合规范要求的,政府不仅退还押金,并给予额外奖励。

    建筑风貌是村庄的脸面。“我们有5种外观设计方案可供选择,还有相应推荐户型,可以满足村民个性化需求。”南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刚介绍,村庄规划伊始,各村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定本村村民建房外观风貌样式。

    施工工艺是房子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渌口区培养了229名合格工匠,并建立健全工匠管理、评选、审核、考评等一系列制度。建房过程中,各镇村干部会在“选择踏勘、定点放线、基坑基槽验收、工程重要节点、主体结构完工、竣工验收”6个环节到场巡查,并拍照上传至线上监管平台,防止房屋出现超层、超面积现象,也从源头确保了房屋质量。后期,新房外墙还将张贴“自建房永久责任标牌”。这些强化质量监管的措施,让不少村民吃下定心丸。

    “从申请到建房再到验收,都跟着政策走、按照流程来,房屋实用美观,非常省心。”看着自家新房落成,南洲镇田家湾村村民许志坚笑开了颜。如今,他成了规范建房的宣传员,得知村上哪户人家要建房,便分享建房经验,提醒大家执行政策、规范建房。

    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渌口区共审批新建村民房屋354栋,其中已开工建设309栋,完工建设170栋,153户建房户获得奖励合计45.9万元。

    人民是改革事业的主角。新征程上,株洲将继续坚守为了人民而改革的立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改革航船劈波斩浪、激流勇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