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新门急诊综合大楼正式启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人民医院新门急诊综合大楼正式启用

    朱洁 楚水莲 陈娜

    核心提示

    2024年春节来临之际,市人民医院正式启用高16层的新门急诊综合大楼。从1953年建院到成为荷塘区区域医疗中心,从晋升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到肩负全市老年病医学的发展和壮大,紧挨着中国铁路运输大命脉,扎根株洲最繁华地段的市人民医院,已持续70年守护株洲人民的健康和平安。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在我市全力建设“健康株洲”的新时期,市人民医院用新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启用宣告医院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请大家放心,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发展,加强自身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能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上作出更大努力,提升对医联体单位的引领和集聚,通过高效的分工协作,为株洲百姓特别是河东百姓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努力做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流程优化,向着三甲医院全面迈进,打造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医养结合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健康服务中心。”该院党委委员、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丁建华表示。

    如果说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那市人民医院便是火车拉来的医院。

    70年前,为支援株洲地区医疗事业,广州铁路局派出一批专家来株。株洲铁路医院应运而生,承担着株洲、湘潭、萍乡铁路职工家属近10万人的医疗保健任务。这便是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1

    启用新门急诊综合大楼

    重组就医环境和流程

    这样的历史让很多很多株洲人对市人民医院有情结。

    陈莉是铁路系统的家属,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株洲市铁路医院”看病,现在父母有个不舒服也都是上市人民医院检查康复。“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而且态度很好,我们一家甚至和其中的一些医护人员成了朋友……”但让陈莉感慨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去医院挂门诊,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偏在医院一角的四层楼,一些硬件设施可能还比不上周围的社区医疗中心……”陈莉说。

    据悉,2012年以来,市人民医院不断提升住院楼、康养楼等软硬件条件,但老旧的门急诊大楼确是医院发展的“心病”。

    2020年开始,为回应患者诉求,破解发展难题,市人民医院启动了新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建设,并于2024年初正式启用。

    新启用的门急诊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项目单体设计地上、地下工程共计16层,包括门诊急诊等诊疗业务用房、人防配套工程等,概算总投资1.8亿元。新大楼投入使用后,该院门急诊就医环境更舒适,流程布局更科学,检查设备更齐全,治疗领域更完整。

    当然,新大楼的启用绝非只是提升了门急诊患者的就医环境。

    1月30日,新华路东上,市人民医院的急救车呼啸出行,120急救团队正前往430医院接一位心梗转院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几分钟前,院内MDT(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已通过网络获取了患者的心电图等初步检查结果,并针对性对其下一步急救进行了部署和安排,院内导管室、家属谈话室等都正在做紧锣密鼓的安排……最终,这名患者从呼叫市人民医院急救车,到开通血管,全程不到半小时,不但成功获救,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上车即入院,呼叫即急救”。市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建成启用以来,该院不但大幅提升门急诊硬件水平,后期还将通过升级智慧医院系统、招聘和培训业务骨干、优化门急诊流程等方式,不断完善该院的急诊急救一体化和复苏水平。

    笔者在该院新门急诊大楼看到,大楼已正式启用建设急诊复苏单元,即在抢救区域设置单独的复苏室,保证救治必须的空间和设备配置,比如床旁超声、床旁摄片、机械按压装置等,此外,复苏室紧邻CT室、手术室,与血管介入导管室距离更近。

    “急救,并非只是一个环节,而是一套科学复杂的体系。新大楼启用后,我们还需对急救的质控进行定期和持续的分析和讨论,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复苏流程,将我院的患者急救成功率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胡海告诉笔者。

    2

    建设高水平专科集群

    建好几大中心

    市人民医院启用门急诊综合大楼,对外重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感,对内则有益挖掘学科特色,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学科彼此间的协作,建设高水平的专科集群。

    在具体的临床救治过程中,因为患者疾病的复杂性,加之医学专业的分工,往往一个科室或者专业是不能单独解决患者问题的,这就需要医疗机构打破常规,打破壁垒,汇集多方智慧。在“以病人为本”“提高救治成功率”宗旨指导下,近年来,市人民医院以新思路建设学科,充分挖掘老年病等国家、省、市重点专科优势,建成老年病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康复医学中心等临床重点专科集群。

    老年病中心是医院精心打造的一个医、养、康、护、安宁疗护等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学科,中心由老年综合科、老年心血管病科、老年骨科、老年神经内科、老年妇科、老年泌尿外科、老年康复科、老年药学等八个亚专业组成,技术力量雄厚。该中心根据老年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老年病及老年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诊治、老年危重症的抢救积累了丰富经验,大大提升了老年病专业化诊疗水平。2020年,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被评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全国敬老文明号;2022年,被评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近年来,市人民医院还率先在全市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成立“株洲市医养联合体”,与17家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为全市医养结合工作探路。

    时间就是心肌。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老年心血管内科成为湘东地区专业齐全、技术精良、诊疗规范、学科特色鲜明、医教研并举的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其中冠脉支架植入、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心病封堵术、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成形术等诊疗技术处于株洲领先水平,年心脏介入手术2000余台,同时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和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连续举办八届湘东心血管病论坛,推进株洲市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的全面提升。

    时间就是大脑。卒中中心成立于2018年,2023年通过国家级卒中中心认证,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放射科及介入室、特检科、麻醉科、检验科的优势力量,在株洲地区率先开展颅内药物支架解决颅内血管狭窄、血流导向治疗颅内动脉瘤等高新尖端手术;自主完成各类缺血性卒中手术如急诊颅内血管取栓、血管狭窄再通、支架植入等手术;出血性疾病如颅内动脉瘤栓塞(支架辅助);年平均开展神经介入诊疗手术600余台,2023年成功申报国家脑血管病防治中心,成为湖南卒中联盟单位。2021年,医院成立全市首家眩晕中心,提供眩晕疾病诊治及康复一站式服务。

    时间就是生命。市人民医院整合院前急救、急诊、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头颈外科、眼耳鼻喉科、妇科、麻醉科、 重症医学科资源,成立创伤救治中心。该中心涵盖创伤患者院前接诊、出诊、第一现场救治、转运、院内救治、损伤控制、专科确定性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流程无缝衔接的救治一体化体系。该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启用后,中心建立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复合手术室及专业创伤救治团队,以“快速、高效、无缝”的理念,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器官功能存活率。

    近年来,为不断提升医院危急重症诊疗水平,充分发挥几大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市人民医院加强了与北京医院、湘雅医院、省人民医院的深度合作,建立常态化学科交流机制。目前,市人民医院老年病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康复医学中心救治能力不断提升,该院当仁不让成为全市老年疾病救治和康养中心、荷塘区区域医疗中心。

    3

    创建老年病为特色的三甲医院

    引领区域医疗跨越式发展

    医学探索永无止境,服务患者没有终点。近年,市人民医院还通过“互联网+医疗”“红色健康驿站”等,将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打通医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月4日,82岁、家住荷塘星城的肖老突感不适。他儿子看到楼栋电梯口张贴了管家医生于红春的公示牌,便尝试打电话。没想到于医生很快就到了。她为肖老量了血压和血糖,并嘱咐了一些事项,“谢谢您,现在我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肖老儿子说。

    于红春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也住在荷塘星城,小区物业知道她是医生后,常请于红春帮居民看诊,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居民口中的“邻里医生”。

    去年7月,于红春所在的荷塘星城成为市人民医院“健康管家”的首个试验点,随后医院向全院征集“健康管家”,通过医务人员主动深入自己所居住的居民小区,以健康科普、咨询、义诊、坐诊等形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干预和慢性病防控等服务。

    目前,市人民医院已有230名医护人员成为“健康管家”,深入全市10余个小区。不仅如此,自2020年起,该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一科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为抓手,在荷塘区共建“红色健康驿站”22个,定期为居民开展义诊,将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网络拉伸到整个荷塘区。

    未来,市人民医院还将以“卓越管理、卓越医疗、卓越护理、卓越人文”为目标,发挥荷塘区区域医疗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提升对辖区医联体单位的引领和集聚,推进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领区域医疗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十年沧桑磨砺,七十年风华正茂。市人民医院将以启用门急诊综合大楼为开端,提升门急诊综合服务能力为起点,以创建老年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目标,以医、教、研工作为主线,以质量管理、人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深化创伤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几大中心建设,不断彰显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硬核担当,为健康株洲、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站在新的节点,市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誓以宽广的胸襟、坚贞的信念、深远的境界、发展的格局,走向未来……

    【市人民医院部分重点专科】

    老年骨科2022年获评“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近年成功开展2000余例老年性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肩关节镜下手术,技术水平达株洲市一流;脊柱外科擅长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在株洲市独家综合运用“孔镜、盘镜”“双介质、单介质”“射频、等离子”手段,解决颈肩腰腿疼痛;妇科在株洲市率先引进射频治疗技术,通过康复治疗手段解决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问题,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普外科镜下结肠癌根治、胰十二指肠手术等;泌尿外科是株洲市最早开展龙激光精准治疗前列腺增生、早期膀胱癌的医疗单元,实现手术过程零出血,术后24小时即可出院;眼耳鼻喉科常规开展老年白内障手术、等离子微创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等技术,同时完善各学科配置,根据业务发展设置了肿瘤科、中医科、慢病管理科、营养科等,做“精”老技术,开拓“新”技术,加强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

    【市人民医院科研实力】

    市人民医院共有研究生72人,专业技术人员高职称人数178人;卫生人才135工程入选学科带头人10人,学科骨干20余人;株洲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D类人才9人,E类人才10余人。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近年来先后获批湖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立项12项,株洲市科技局科研立项5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SCI医学期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篇;获评“株洲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株洲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5项,“株洲市医学会医学科研奖”“株洲市医学会优秀论文”3项,获批并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余项,医院“前沿学术交流会”学术品牌举办24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