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脏乱差”不见了。 记者/徐滔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滔
城市更新,让我市诸多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老小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城市更新东风,究竟还能吹多久?政府的输血,能否无穷无尽?缺乏“造血功能”,困难重重的老旧小区,数年后是否又陷“脏、乱、差”?老旧小区的“长治维新”,路在何方?
作为株洲的“龙兴之地”——芦淞区徐家桥社区,正在试水老旧小区全民共治共管共享之路。
从一盘散沙到全民共管
1月14日上午9:00,芦淞区徐家桥社区三角叉4栋,刘女士刚将车歪歪斜斜停在4栋前坪停车位内,一男子立马上前指挥,要求刘女士将车停正,不要影响临近车位正常停车。
刘女士交纳10元停车费后,就前往市场群做生意了。
市场群周边车位紧张,刘女士觉得10元/天的停车费可以接受。
指挥停车的男子名叫王玺杰,既是4栋的业主,也是该栋的微网格长,徐家桥社区指定的该楼栋日常管理负责人。
三角叉3—4栋是我市原石棉瓦厂的职工宿舍区,始建于1975年,110户业主。因建成近50年,小区水泥路面坑坑洼洼,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化粪池常年溢出,臭气熏天。因属敞开式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小区管理处于瘫痪状态,80%的原居民外流。
2023年9月份开始,徐家桥社区借助老旧小区更新政策,彻底解决了该小区“漏水、溢粪”等系列历史难题,小区面貌翻天覆地。
“小区路灯坏了,雨污分流的水泥板压烂,刚花了200多元维修。”王玺杰说,这笔维修费来自于小区停车费。类似的鸡毛蒜皮小事造成的开支,这个老小区终于可以自行解决了。
如果说这里是徐家桥社区老小区居民楼栋更新代表,那么,建宁农贸超市,则是该社区市场更新的典范。
建宁农贸超市,同样始建于上世纪,目前有数百经营户。因年久失修,超市屋顶严重漏水,顶层无法住人,影响到市场正常营业。
2023年下半年,历时3个多月,耗费40多万元,该市场屋顶漏水这一历史难题也在城市更新中得以解决。
在社区牵头、组织下,该市场200多户经营户和市场业主之一文根林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全权委托文根林进行日常维护。
“小问题我们自己解决,大问题随时向社区反映。”文根林说。
徐家桥社区书记陈玉和介绍,借助城市更新政策,徐家桥社区目前已解决了80%的“老旧病”。小区更新后,社区遴选出一大批热心公益、有一定威望、长期驻扎的原居民,进行更新小区的日常管理、维护。昔日一盘散沙的众多老小区,逐步走上了全民共治、共管之路。
找准难题 精准施策
众所周知,徐家桥社区作为株洲的发源地,是株洲市区内的最老社区。绝大多数房屋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年久失修,屋顶漏水、下水管堵塞、化肥池破烂、消防设施缺乏等“老旧病”最为集中。
“最大的难题,其实不是基础设施老旧,是缺人。”陈玉和说,因为环境差,这里的原居民绝大部分外流,常住人口大部分为租住户,对当地归属感不强,原来的楼栋长、自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名存实亡,凝聚力几乎为零。
“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单靠政府单方面输血,唱独角戏,难以根本治理,更无法长久维持。”陈玉和说,疫情防控给了社区工作者一个很好的警示,同时也给了极佳的启发,那就是走群众路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老大难”问题。
但“人心散了,资金紧张”,如何才能发动群众,主动参与老旧小区共治共管中来?
陈玉和认为必须从最基础的“硬件”入手,借助城市更新等诸多政府民生政策,彻底解决屋顶漏水、下水道堵塞、小区路面破损等肉眼可见的历史难题,改变老旧小区“脏、乱、差”面貌,让老百姓看到实打实的改变。
“人心都是肉长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受益多多,自然就会站到我们这边来。”陈玉和说,小区更新工作推进不久后,很快就有一批热心人聚拢在社区工作人员周边,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解决城市更新中遇到的难题和各类“麻纱”。
“必须大力宣传‘谁受益,谁负责’这种理念。”陈玉和说,政府不可能“包对堂客还包养崽”,政府对老小区更新后,原居民必须要接手,做好管理和日常维护。
“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必须要大胆去干,只要一心为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就算工作中出现偏差,也是方法问题。”陈玉和说,就拿老小区收停车费一事来说,也许要办理相关手续,但现在问题这样多,先做,有问题、有投诉,再面对,再解决。收的停车费,全部用于小区自治之中,能有多大的问题?徐家桥老旧小区,就是要充分利用小区紧靠市场群这样的独有优势,打造自身的“造血功能”,“维新”才能长久。社区,必须要给那些热心公益、一心为公的居民撑腰、站台。
改善硬件,提升“软件”,优化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让来这里的老板有钱赚,让这里的小区有“源头活水”,多往老百姓身边跑,摸准他们的需求,重新树立老百姓的信仰,变被动为主动,让株洲最老的社区重新焕发活力。
徐家桥所辖的老小区,正走在一条全民共治共管的新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