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辉同行”有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马丁

    1月23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在抖音平台引发热烈反响。

    由《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组成的文学大咖团,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共同围绕“我的文学之路”展开深入交流。此次直播活动是《人民文学》首次尝试以“带货”形式出现在顶流主播的直播间,旨在推广文学,传承文化。

    在短短2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2024年《人民文学》杂志销售火爆,共售出超过7.7万套,销售额超过1663万。

    上世纪80年代,全国迎来了文学的一个黄金年代。各种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题材百花齐放,作家、诗人满园争春。文学成为一代人的营养剂,创作写作成为许多人的梦想。当时,书店、书摊、报刊亭成为街头一大景观,买书阅读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书成为慰藉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便从辉煌的顶流滑落,走向式微。

    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终端载体普及到寻常人,直至今天全民习惯于快餐式、碎片化阅读。

    而纯文学日益被积压,从当初的“写诗的比看诗的还多”,发展到书报卖不动、没人看,公交火车上,集体低头刷屏的场面代替了人人手捧一本书阅读的风景。与此相应的是:许多报纸杂志甚至是一些伴随过一代人成长的大刊名刊停刊关门,硕果仅存的也在苦苦支撑举步维艰,令人叹息、伤感甚至痛心。

    文学期刊由繁华走向没落的背后,难言的就是一种尴尬:文学,是需要钱才能支撑下去的!

    作为传播文学作品的载体,作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人,都是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的。

    虽然,他们往往不追求奢靡的物质享受,不需要多丰裕的生活品质,但起码要满足衣食住行,消费基本的人间烟火。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多年轻人视文学为畏途,甚至许多有才气的作家为了生计,不得不退出文学圈,中止创作道路。

    而探索文学的生存之道,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寻求突围,成为依然在坚守的文学人的迷思。

    所幸的是,新时代有这样一批有思想有温度的人,依托董宇辉这样有文学功底的流量明星,为正在困局中的文学,提供了一个宝贵平台,一种崭新思路。通过网红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在固有的自媒体的低俗观念特别是直播带货的利益化色彩之上,附丽了高雅的文学元素。之前,董宇辉倾情演绎的多地文旅小作文等,给原本枯燥的文学作品赋予了声光色的美好。

    而这次,更通过 “与辉同行”这个载体,流量明星、文学大咖一起以通俗易懂、互动共情的方式,阐释文学,带货文学期刊,既辐射了文学的影响力,又可以反哺与滋养文学期刊和作家,从而激励文学爱好者心无旁骛地投身文学。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如能推动文学新的复兴,善莫大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