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嫔妃殉葬制的明英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明英宗

    张月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曾两度在位,第一次继位时年仅9岁,年号正统。起初国事由太皇太后张氏掌控,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英宗主政后,宠信太监王振,在御驾亲征时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军队俘虏。其弟朱祁钰随即继承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英宗被放回北京,一直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英宗病逝,葬于裕陵。

    来到裕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几根铁柱支撑的神功圣德碑,这是100年后的嘉靖皇帝为他之前的6个皇陵(包括裕陵)所设置的。目前石碑被铁皮围住加以保护。视线穿过神功圣德碑,沿着神路向北眺望,英宗的裕陵静卧在天寿山的石门山之下。无字碑身后是裕陵神道的三座单孔桥。中桥石券,石铺桥面,汉白玉石栏板望柱;侧桥砖石券,砖铺桥面,砖石栏板。2013年到2015年,三座桥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桥的使用是有严格等级的,中间的桥只能走已逝帝后的棺椁、神牌。皇帝祭陵时,走左侧的桥,大臣等走右侧的桥。

    十三陵的多数陵都有神道桥,而且多数也是三座,具体位置根据陵的排水系统的设计而定。其中定陵、庆陵、昭陵的两侧桥栏与主桥同样是汉白玉石望柱。与裕陵较近的泰陵,在无字碑与陵之间也有三座桥,由于昌赤路从无字碑与陵门之间穿过,现在泰陵的桥只有桥两侧的遗迹了,而裕陵的三座单孔桥是完整的。

    裕陵是近年才修缮过的明陵,裕陵祾恩门是2011年修缮之后仿照明式规格修建的单檐三开间歇山顶式建筑。在修缮后的门内,可以看到里外两种建筑形态。外部是新修建的建筑,门的地面还有清代的石础和两侧残存的墙头遗迹。裕陵的祾恩殿只剩下后墙和两侧的墙壁,原有木质柱体的空间已经被填充的墙体替代,以保护残墙的伫立。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在这些朝廷大员的督理下,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裕陵地下玄官建成。同年五月,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从性格上来说,明英宗优柔寡断,但在复辟后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很难说他没有暴政。不过,他二次登基后还是做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诸如天顺年间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明英宗释放了永乐朝被囚禁的“建庶人”,即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朱文圭被幽禁中都凤阳逾50年,被放出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明英宗临终前取消了后宫嫔妃的殉葬制度,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对于他取消殉葬制的原因,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他可能是为了皇后钱氏。从明英宗此前的表现看,他并不是多么仁善之人,“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再次当上皇帝,他废去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降为郕王,并按亲王礼仪葬在北京西山。明英宗依然按祖制让被废的景泰皇后汪氏为朱祁钰殉葬,大臣上奏说,汪氏的皇后被废,是因为不同意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不能恩将仇报。明英宗因此没有让汪氏殉葬,而是让朱祁钰生前宠爱的妃子唐贵妃殉葬了。在以亲王礼下葬弟弟朱祁钰,明英宗并没有表现出仁善之心,还让嫔妃殉葬,那他为何会在临终前取消殉葬制呢?

    据说明英宗被俘后,钱皇后的一只眼睛哭瞎了,天天拜佛祈求平安,哭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一条腿也瘸了。钱氏还把宫里面所有的财宝都拿出来去赎英宗。英宗回来以后,钱氏一直跟随英宗在南宫生活,吃穿用度都被缩减,极其艰苦。钱氏号召宫里的嫔妃织刺绣品,拿出去变卖。英宗感觉钱氏为自己付出很多,对她十分在意。钱氏没有生育子嗣,按照旧例,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都是要给皇帝殉葬的,钱氏自然也逃不过去。民间的说法并不一定正确,无论如何,明英宗临终前取消殉葬制,总算是给自己的皇帝生涯留下了些许光辉。

    据《北京晚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