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锜 曾在株洲资福寺题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温 琳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156年,某日,资福寺门前来了一群气度不凡的客人,他们想借宿寺中,为首之人尽管上了年纪,精神却很矍铄。

    见来人不俗,知客僧赶紧迎上前去打招呼,自报家门后也问来客姓名表字,来客却不答话,只唤笔墨伺候,大笔一挥便在寺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迅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气犹横。夜观星斗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

    重整山河归北地,两扶圣主到南京。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滔滔问姓名。

    知客僧这才知道,来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刘锜。

    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宋史·刘锜传》评价刘锜“慷慨深毅,有儒将风”。

    根据《宋史》记载,刘锜自少随父征战,宋徽宗时为閤门祗候。南宋建立后被授为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有威名。绍兴十年(1140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将完颜宗弼军,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次年,于柘皋之战再破金军。

    不久之后的绍兴十一年,宋金两国签订《绍兴和议》,作为主战派的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先后被解除,刘锜因而自请退闲,干脆去做了江州太平宫的“提举”,这是一个闲职。

    时间来到绍兴二十五年,这一年秦桧去世,大臣魏良辰进言“锜名将,不当久闲”,于是,朝廷重新起用他为潭州知州。

    赴潭州上任后,刘锜稍事整理,第一件事便是南下株洲镇,秘密查访两年前的一桩“冤案”:绍兴二十四年八月,湘潭县丞郑玘、主簿贾子展酒后为岳飞鸣不平,不想却被在场的湘潭县监酒税雍端行告了密。几天后,潭州府来人锁了二人,直接送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问罪,因未找到贪腐证据,只得依《宋律》,分别发配至容州(今广西北流)和德庆(今广东德庆)。

    在刘锜的明察暗访下,这一“冤案”很快“平反”。当年六月,郑玘、贾子展被召回湘潭,官复原职,而揭发告密的雍端行则被发往宾州(今广西宾阳县)监管,“后不知所终”。

    后人为了纪念刘锜,将他于资福寺壁上之诗刻于碑上,并嵌于寺内,资福寺于民国年间毁于兵燹。1998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资福寺迁往株洲市河西五马奔糟山现址。

    刘锜不仅武略出众,而且文采斐然。南宋大儒朱熹对刘锜有较高的评价:“信叔(刘锜字)本将家子,喜读书,能诗,诗极佳,善写字。”南宋诗人王之望也赞誉刘锜“资兼文武,学富古今,不世之奇才……”

    《宋史·艺文志》也记载,刘锜著有“《清溪诗集》三卷”,可惜已佚,《全宋诗》仅录七首,其中两首与株洲相关,其一为《题资福寺壁》,另一首为《题昭陵》。

    晚年的刘锜,再次身临战争第一线,率军抗击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颜亮,但因老病而无功。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刘锜去世,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武穆”(一说武忠)。宋孝宗时追封吴王,加赠太子太保。《宋史》称“(张俊)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即南宋“中兴四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