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土话”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阳成武

    “晒不得白的事不要做”“火要空心、人要虚心”“一时不进田,田不会荒;一日不进园,园会光”“沾不尽的面子吃不尽的亏”……这些朴素的语言,来自我那没读过书的奶奶和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

    小时候,奶奶告诉我,她生于1912年,家里是当地的望族,后来嫁到爷爷家,爷爷家不是大户、富户,但他们看重的是爷爷家在本地的好名声。我记事时,家里有八口人,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好实施,为了能让我们吃饱,爷爷、爸妈以及几个姐姐都会去干活,我则跟着小脚的奶奶在家里干家务,奶奶就在洗衣、打扫、做饭的过程中教我做人的道理。

    奶奶做饭炒菜,我就在灶前帮忙烧火,很多时候是越帮越忙。一是因为当时家里的柴火需求量大,很多柴火没有干透就往灶里塞,冒出的就是黑烟,不能提供大火,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不会烧火。这个时候,奶奶就会走到灶前,接过我手里的火钳,一边拨弄柴火,一边说:“你要记得,烧火要空心,做人要虚心。”幼年时记住了前一句,但不知道为啥要“空心”,上学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才慢慢领会这两句话的内涵,是说“烧柴火时要把柴架起来,让空气能进去助燃。做人要虚心,听得进意见,才能进步。”我内心很是敬佩奶奶,没想到奶奶说的话竟然和书本上讲的道理是相通的。

    我慢慢长大,开始跟着父母姐姐们干农活,因为手脚不麻利,很多时候都被姐姐们嫌弃,于是更多的时候,我就跟着母亲一起干活。母亲从来不骂我,只是手脚不歇气地劳动,顺便教我一些方法。她告诉我“一时不进田,田不会荒;一日不进园,园会光”。后来我才弄懂,这几句话讲的是做事不但要勤奋,还要讲究方法。对待水稻和蔬菜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区别的,农田不需要每天打理,菜园要天天打理,做事不仅要勤奋吃苦,还要讲究轻重缓急。

    上学后,奶奶经常叮嘱我“听老师话,好好读书”“晒不得白的事不要做(“白”指太阳,见不得阳光的事情不要做,意思是做人要坦荡)”“占不尽的面子吃不尽的亏(做人不要老想着占便宜,要能够吃亏)”……这些话陪伴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高中寄宿,每次回家,奶奶还是会拿这些话叮嘱我,直到离世。

    如今,为了让学生听懂我说的道理,我就把我奶奶和妈妈教给我的这些“土话”转教给我的学生,或许是这些话接地气,有些孩子家里的老人也讲过,有些孩子是第一次听,但他们都听得很认真。

    母亲走了以后,我就担起教育家族里晚辈做人做事的担子,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经常说“姥姥也是这样说”“外婆(奶奶)也说过”。原来,当年我奶奶和我母亲教给我的东西,已经默默传承到了下一辈、下下辈,这或许就是“家风”吧!

    我家的“土话”是农耕文化背景下隐含哲理的语言,与高雅的庙堂文化是同根同源的。传承创新,语言表达会因为时代发展而有创新,但是我相信,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道理是不会变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