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材在采摘羊肚菌。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1月24日,攸县菜花坪镇高联村。
53岁的刘炳材一有空,就会去羊肚菌种植基地的大棚转转,查看生长情况。大棚内,娇嫩的羊肚菌顶开泥土,伴着畅快的“呼吸”加速“长个”。
刘炳材是攸县创嘉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羊肚菌已近6年。同时,他从事林地工作,还养殖了上万头猪。
2012年起,刘炳材就开始关注羊肚菌,但直到2018年才经朋友引进门。那一年,他赴湖北与上海等地多方考察,回到家乡后流转3.3公顷土地试着种起了羊肚菌。
起初交了不少“学费”。头一批菌子成熟,一场暴风雨掀翻全部大棚,九成菌棚绝收,损失可谓惨重。刘炳材一番复盘,发现问题在于大棚建得不科学,自家技术不过硬。
不信邪的刘炳材四处请教,在上海、山东等地专家指导下,将大棚改为标准化大棚。在此基础上,他缩小种植规模,一边潜心钻研羊肚菌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一边重振旗鼓。
“种羊肚菌是个细心活,技术要求特别高,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四大要素都要把握好,差一点都不行。”刘炳材说。随着技术和经验在累积,他的基地的羊肚菌产量也与日俱增。
羊肚菌,状如羊肚,被誉为“素中之荤”。每年12月左右下种,次年春天3月到4月成熟采摘。新鲜的羊肚菌炒菜,味道赛海鲜;干羊肚菌煲汤,营养价值又极高。
正因如此,刘炳材说春节前的鲜羊肚菌通常能卖到200元/公斤,还供不应求。干羊肚菌品更不得了,即便品相差一点也能卖到1600元/公斤,根本不愁销路。新鲜的销往长株潭地区,干羊肚菌则销往广州、四川等地。
刘炳材2023年烘制的干羊肚菌达500多公斤,“订单很多,不仅我的存货卖完了,还要从朋友那里调货。”
看到刘炳材卖羊肚菌的生意红火。近年来,不时有老板找他合作,对此,他只有一个条件:要下地种植,凡事亲力亲为。“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懂行,种羊肚菌要资金、要耐心、要经得起失败,不亲自种根本学不会也种不好。”他说。
可对想学的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刘炳材向来肯教。2020年,他成立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大伙增收。下种、采收等阶段务工需求大,高峰时可雇贫困户及村民40余人务工,带动他们每年增收六七千元。
目前,刘炳材的羊肚菌种植有所调整,去年12月他开辟了林下种植基地,还在省内的桂东,以及省外的山东与宁夏等打造了基地,总面积在4.6公顷左右。
尤其是在山东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刘炳材在尝试新的中小棚创新种植模式,若实验成功,羊肚菌种植可进一步高产、稳产。
“如果成功,乡亲们种羊肚菌的投资成本和风险等都会有所降低,也更有可能赚到钱。”刘炳材说,他的心愿是将来有一天,用小小的羊肚菌产业,撑起村民的“致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