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要求。2024年是全力以赴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标准,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通过持续提升民生福祉,让广大群众分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推进“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建设。
过去的一年,株洲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一件件为民实事落地落实,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三微六位”民生实事持续推进,省市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万人。基础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完成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18所、中职学校达标8所,新增公办学位1.5万余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入围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城乡居民养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和城乡低保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托育服务机构总托位超1.5万个,医养结合机构总床位超1.2万张,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5%以上。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全域推进公积金“商转公”“带押转贷”……接下来,株洲应持之以恒在发展中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集中力量办成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任务,更高质量建设好各类民生项目,更广范围构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体系,坚决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合法权益,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有新作为。
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居民持续增收。要把稳就业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策供给,完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第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打通精准服务“最后一公里”。将企业用工端与居民就业端精准链接,建设好“就业驿站”“零工之家”“就业超市”等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及时掌握用工、求职、培训等需求。第二,以重点人群为中心,实现主动服务“依群施策”。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对象的差异化就业需求,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工作。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针对已上岗对象,定期做好稳岗服务,针对未上岗、上岗又下岗的对象,制定精准化的帮扶措施,全面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第三,以市场化运作为抓手,促成专业服务“联台唱戏”。推动“两代表一委员”、驻村帮扶队员、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人员等充实基层就业服务队伍,打造一支“1+N”就业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通过服务外包、委托授权、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坚持民生为本,办好群众惠民实事。第一,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高育人质量,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市二中北校区、湖南汽车职院附属中职、专门学校,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以职教科创城规划优化升级为抓手,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打造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群的先行示范区,打响职教发展品牌。第二,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功能,打造“综合更强、专科更专、慢病下沉”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建设生育和老年友好型社会。开展托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建立托育机构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制度。建立养老服务“数据底座”,制定实施老年人群体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拓宽老年人优待项目,升级综合性的托养照顾和生活类服务资源。
坚持文明强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充分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第一,推进城乡文化事业走深走实。着力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力,利用好乡村人文底蕴深厚、工艺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秀美等优势,将优势资源融于产品与服务开发,推动文旅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跃迁。第二,强化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联。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规划编制,提升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人才定期互派服务乡村制度,健全城乡资本投资体质机制,助推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容提质。第三,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再升级。积极探索共建型、帮扶型、互补型文明创建结对模式,综合运用组织宣讲、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等引领培育时代新风尚,弘扬株洲“工匠”、“劳模”精神、“建政先河”、“建军摇篮”精神。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梯级建设,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
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 邓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