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株洲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株洲上有新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株洲,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完善生态领域法规制度。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借鉴先进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设立“森林法官”“流域法官”机制,完善法律咨询、指导纠纷调处、巡回审判等网格化法律服务,推行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创新,用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解决生态环境领域诸多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拉紧保护自然环境的刚性约束。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构建以绿色GDP为导向的考核体系,适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施政业绩中的考核权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指标问题,根据实事求是和着眼未来原则切实做到“调补结合”,坚决杜绝“以调代改”;配套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创新农村生态资产盘活机制。探索构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股权收益分配等制度,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农村生态资源资产最大限度盘活为富民资产,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化数字改革,完善生态“智理”体系。推动传统生态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建成全域生态环境治理运行中心,对株洲市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环境治理要素实现全域覆盖,将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触角伸入到环境监测、执法监管、镇级流域补偿、重大活动保障、服务绿色发展等诸多领域,实时动态掌握全市生态系统数据。建立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构建跨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推动不同主体、数据、资源、平台、网络、系统、技术和功能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体系。建立智能感知网络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天眼+地眼+人眼”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网络建设,着力解决环境质量问题预警处置不够系统、不够及时、不够专业等问题,以多跨协同、数字赋能、精准执法为抓手,推动环境污染问题预警机制落地见效。
突出绿色驱动,发展新兴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要以智能、绿色、安全为重点,持续推进企业传统工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要深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适应与引领“双碳”目标的实现。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注重由本地优势产业裂变、分化出的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空间的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吸引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新创公司集聚;要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规模,形成新兴产业纵向价值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做细,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产业集聚区和促进优势企业高度集聚,加速集聚新动能。推动生态产业绿色发展。要建设“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区,以生态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联动美丽家园、休闲农园、多彩田园“三园”建设,推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要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建立符合地方实际和发展基础的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拓展产业链,建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产业经营开发互生动能的良性循环。
聚焦“三生”融合,谱写和谐株洲篇章。创建生态共富空间。要以“生态绿”促进“共同富”,统筹县(市)区、统筹城乡建立片区生态共富示范带,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点绿成金”,还需挖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文旅IP,促进本地文游产品迭代升级和生态化转化。构筑生活共建空间。要重视居民的主体影响作用,明确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保障居民信息获取和行动的合法性和效力,提高居民环保参与的权利保障;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培育生态文化,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规划生产绿色空间。围绕城乡基础设施的品质化、智慧化、低碳化发展,实施城乡能源体系保障和绿色化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短板,力争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的城乡生产生态生活资源化利用新格局,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绿意空间”。
市委党校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王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