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强调“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202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株潭都市圈成为全国第4个、中部地区第1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由此可见长株潭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时代使命越来越明确和凸显。省委书记沈晓明来湖南工作后,一直把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近期来株考察期间更是明确提出“株洲要坚定不移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上有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省委的战略安排,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一以贯之地把长株潭一体化抓深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要紧抓发展机遇。长株潭都市圈是我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主战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既是国家战略所系,也是全省发展所需,更是三地群众所盼。2023年,长株潭三市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元,占全省的42.1%。主题教育期间省委书记沈晓明亲自领办“破除长株潭一体化瓶颈问题。”应该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已进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重点突破的关键期。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为长株潭一体化带来了更多战略机遇,我们必须要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效能,紧紧围绕《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挥“长株潭”这一品牌和平台的要素吸引力、政策影响力和资源号召力,加快构建“对内互济、对外抱团”的协作发展格局,积极培育开发一批一体化项目,吸引更多都市圈资源,全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和全国重要增长极。株洲更要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群、打造示范品牌上做出更多成绩。
要把准发展定位。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十四五”乃至以后更长一段时间,都市圈、城市群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动力源,未来5-10年70%-80%的经济新增长动能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就是剑指全国重要增长极。株洲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成员,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厘清站位,明确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树下既不能躺平“好乘凉”,也不能恐惧“不长草”,而是差异化地“种碧螺春”。一方面,要主动融入、推动长株潭一体化战略,认识到长株潭三市只有握指成拳、抱团发展,才能在全国争取更多交通设施布局、资源要素配置、重大项目和重大载体落子,从而持续提升地区发展潜力,在都市圈竞争中赢得主动。株洲可以借鉴昆山、佛山、东莞等地融入都市圈发展经验,主动和长沙、湘潭靠拢,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政务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三市发展现状,坚持自立自强,实现错位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都市圈中心城市,以经济中心、科教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为定位,在创新、资金、物流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株洲、湘潭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优势,完全可以通过互补合作实现共赢,推动整个都市圈能级提升。三市都要有当“主力”的担当,株洲要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着力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上下功夫,“接住”更多长潭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创新性产业集群,使株洲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中实现错位超车,从而在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倒逼一体化设计思路和政策支持向株洲倾斜。
要牢记发展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民生瓶颈。要进一步聚焦优质资源“同城化”。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事项加快构建“普惠均衡、同城发展”的保障体系。继续推动优质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快组建高校联盟和省级示范性高中跨区域学校共同体,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株潭覆盖延伸;建立长株潭医疗联合体,推动长株潭地区医疗检验结果互认,逐步推进长株潭就医政策互认互享,实现就医“一卡通”;建立就业工作联络机制,提升群众对一体化的认同感等等。要进一步聚焦政务服务“便利化”。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建设,推动长株潭三市信用信息共享、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统一,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不断缩小三市公共服务“落差”。要进一步聚焦生态环境“品质化”。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不断落实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行动,协同推进“长沙一江一湖六河”“株洲一江八港”“湘潭一江两水一库一渠”综合治理,持续优化调整《绿心总规》,把绿心做成长株潭一体化标志性工程,以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使三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 周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