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期,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株洲调研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新作为。全市上下应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株洲因工业而兴,应以制造当家。立足新发展阶段,需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制造名城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之城和智造之城。围绕“3+3+2”现代产业体系,力促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铸造科技创新体集群的强劲引擎。一是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加强引领性技术创新,催生一批原创技术、世界前沿技术和“杀手锏”技术,提升品牌的领导力,保持全程领跑。二是聚集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大力发展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卡脖子”技术,提升品牌的内驱力,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聚集陶瓷、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经典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层次性和科学性,升级打造一批区域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加强突破性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共生共融技术,提升品牌的竞争力,达成高端转型。深度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力促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筑牢科技创新体集群的坚实基础。自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至今,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交出了“高分答卷”。下一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在深度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中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重心,以“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为目标,扎实推进规模以下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小升规”,深入推进市级、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先进制造业“单项冠军”“规做精”,持续推进规模以上有研发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企改股”和“股上市”,培育和壮大一大批新型创新群落,夯实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的“群众基础”。

    扩增创新优势,力促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新时代下,株洲应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促进创新型城市升级,以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增强国家制造业高地的强劲动能。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必须要增强主体的创新策源能力。创新策源能力主要包括科学认知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产业开拓能力等,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持续性、引领性等意蕴,是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的先决条件。目前,株洲不少“厂、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状态,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需求、有基础、有条件、有空间、有信心,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高度重视原始性技术的基础理论突破,加强基础科学的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实现“厂所结合”必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必须要聚集高素质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创新人才包括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技术人才,是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的硬核支撑。一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柔性引进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精尖科技人才;采取“首席专家+团队”模式,在全省、全国招募株洲特色产业亟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实施高技能技术人才支撑计划。联合湖南九郎山科创城,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技能人才竞赛评选活动,重点培养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能工巧匠型”高技能产业人才。三是坚持“引培诚可贵,器用价更高”导向,重视重用高素质创新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鼓励学术民主自由;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拓展人才激励方式,进一步提升待遇,特别注重“存在感”“重用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必须要健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没有创新生态,就没有创新驱动,更加没有“厂所结合”的大有作为。创新生态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涉及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是扩增“厂所结合”创新优势的坚实基石,其整体效能决定着“厂所结合”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经费投入、政策引导,全力构建全过程融入、多元主体参与、多层级协同的“多方联动”治理体系,实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社会公众、其他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之间合理分工与高效协作,着重完善多渠道并进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多维度协同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多主体互动的整体推进体系、多层级共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多要素整合的资源支撑体系,筑牢“厂所结合”和协同创新的坚实基础。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李佳欣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