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陈奕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曾建国

    《十年》是我在职读研时知道并学会的一首歌,在同学聚会上获得过响亮的掌声,温暖的旋律讲述了历经感情后的释然。除此以外,我对歌手陈奕迅的了解并不多,他发际线有点高,五官线条柔和,整体形象与老天爷赏饭的偶像派歌手有着不小的距离,却拿过比别人更多的奖项。我素来喜欢唱歌,青春的时候经常仰着脖子扯着嗓子,在罗大佑、张学友、刘德华的年代里故作忧伤,积攒着同龄女生的谬赞。工作后进入城市,物质条件好了,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忙着工作,渐渐与音乐有了疏离。

    妻子在长沙城区的中学里教语文,对小孩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儿子念初中的那天,她郑重其事地交代:“孩子一天天长大,已经越来越有主见了,你在外地工作,很少陪在身边,从现在起要多想办法交流,父亲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我听从她的建议开始给儿子写信,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对生活细节的思考,寄往学校或离家前悄悄放在书桌上,想象着他读信时的样子,自我安慰。

    孩子的中学时代,生活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从初中起就把弦绷得像对付高考一样,尽管成绩早早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他还是很排斥和我交流学业的问题。幸亏他也喜欢唱歌,八九岁开始,就跟着我车里的上世纪流行金曲一边学一边追问当年出圈的情况,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可能是这种长期的熏陶影响,他似乎从来不追逐同龄小伙伴狂热喜爱的爱豆,例如TFBOYS,对于他们的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不到内涵也听不进旋律。

    株洲离长沙近,周末大都能回家,接送孩子上下课便成了开心的事情,一开车门他就会嚷嚷,老爸,手机!快点,我要听歌!儿子看看的乐感有点特别,节奏出奇的准,一句句起承转合,都稳稳地踩在点上,让不是抢先就是慢拍的我羡慕不已。再后来,就更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掺和不进了,他不知何时已弃用了我的收藏,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迷上了陈奕迅的曲风。

    从此,我们家仨被《K歌之王》《红玫瑰》《富士山下》《浮夸》《无条件》来来回回兜转洗耳,你如果抗议,那他就换《陀飞轮》《任我行》《与我常在》《一丝不挂》和《病态三部曲》,反正Eason(陈奕迅)的歌大几百首,管够。也怪,一个毫无白话环境的湖南少年居然起劲地喜欢起粤语歌,但对陈奕迅的《孤勇者》,他态度不咸不淡,说不代表Eason的风格。我的语言能力比文字要更差些,白话对我,无异于外文,而这种无障碍的父子交流已经不可或缺,打开的窗口怎么能被关上?

    文本与声音开始对接,激越或深沉,急促或舒展,反复或递进,优质的歌声中曲调和词像是互为依靠的注脚,陈奕迅的演绎的确有着不一样的魔力。难得他是没有负面新闻的“K歌之王”,他的坦诚给人信赖,歌颂成长,省视内心,叹惜情感,多重主题下的情绪真实向上,直抒胸臆或含蓄稳重,不云山雾罩拿捏作势。他的表达细腻生动,真假声气息转换,颗粒度满满。他的国语发音,比张学友更加清晰标准,白话则更加个性,同一首曲,常常有两首不同的歌词作酬唱互答,《十年》的粤语版是《明年今日》,《红玫瑰》《白玫瑰》携手致敬张爱玲,《富士山下》比《爱情转移》更加意味深长。打开B站看他的演唱会,更能从清澈热烈的眼神里读到他对粉丝的尊重和对舞台的热爱,更有《浮夸》中那裂帛般的呐喊,不歇斯底里,却让台下听众泪流满面,场面直接封神。你好,陈奕迅,不,你好,Eason,我已开始不自觉地跟着孩子这样称呼你,感谢你这样温暖有力,进入我们的生活。

    音乐的力量直抵内心,还能缩短时空的距离。两城之间的往返,Eason的歌声开始陪伴我一路前行,洒向一个个连接理想与现实的必经路口。有一首《单车》尤其动人,是1974年出生的陈奕迅在他27岁那年唱的:

    不要不要假设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为我而做

    为何这么伟大如此感觉不到

    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

    只有一次记得实在接触到

    骑着单车的我俩

    怀紧贴背的拥抱

    难离难舍想抱紧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谁要下车

    ……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间再冷酷

    想起这单车 还有幸福可借

    ……

    歌声唱尽对父爱的不甘和眷恋,让人几欲心碎,Eason用自己的故事提醒像我这样缺点不少但正在努力的父亲:立行立信,学会爱放手爱。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