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章
【企业管理者要做暖心人。】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师傅从事燃气巡线工作,每天需在规定辖区巡线数十公里以上。他在一次巡线过程中,由于道路结冰导致骑车摔倒,右踝关节、膝盖均遭受不同程度受伤。事后,他的工伤鉴定一波三折,企业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助。此外,不少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也表示,用人单位从未提供过保暖防寒用品,他们也从没享受过甚至没听过有低温津贴。
据《工人日报》报道,相较于高温劳动保护,部分企业、用人单位有关低温劳动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劳动者甚至从未听过有低温补贴这一政策。专业人士建议根据地理分布和行业情况,加速制定低温劳动保护制度。
梳理相关政策制度,早在2013年和2015年,我国先后把冻伤和低温纳入职业病分类目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防治法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做好低温环境工作的职业健康保护。《最低工资规定》中也明确,在寒潮冰冻天气下,用人单位要给予户外劳动者相当的低温津贴。
笔者认为,加强低温劳动保护,首先制度应及时“供暖”。我市发生极寒冰冻的灾害天气可能性也不大,相关职能部门应因地制宜,出台地方版低温作业劳动保护政策,提高制度落地的执行力。近年来,我市已建立358个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为他们打造提供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温馨港湾”,收效不错。
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做暖心人。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千金难换的生产力,企业应及时发放防寒保温物资,尽量缩短员工在户外工作的时间,通过发放低温津贴给户外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等措施,温暖每位在外打拼员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