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价值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再造力大等特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的特色鲜明、动能富足、品牌响亮、结构优良,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逐“新”前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促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推行新模式,以新型工业化建强“3+3+2”现代产业体系的绿色生产力。从发展经济学视角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新时代下,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硬核驱动力。一要深入推进高端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以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抢抓绿色转型机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和重用高素质技术人才,强化基础研究,在重点领域开展引领性技术攻关,提升“3+3+2”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二要深入推进循环化发展、低碳化发展。顺应新时代科技革命趋势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强力推进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颠覆性技术创新破解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难题;处理好发展和减碳的关系,促进清洁生产,在实现“双碳”目标前提下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催生新业态,以产业数字化建强“3+3+2”现代产业体系的数字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够衍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式、新业态。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搭建数字技术平台,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升级;加强智能化供给,延伸智能化应用,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要素资源数字化,实现陶瓷产业和服饰产业从传统制作向智能化生产转变。二是拓展北斗大规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第二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的潜能,形成更多“北斗+”和“+北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信息服务体系,扩增北斗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助力株洲工业企业“智改数转”。
布局新产业,以高质量发展建强“3+3+2”现代产业体系的价值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能通过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新产业的价值链和创造传统产业的新价值。因此,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主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为主体遴选重点产业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高规格建设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强政策协同,筹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二要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网络、孵化培育链条、政策制度体系,在量子信息、元宇宙、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引领发展的头部企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未来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未来产业规模,力推株洲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激发新动能,以优秀成果转化建强“3+3+2”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生产力。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对建强“3+3+2”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生产力而言,创新能力诚可贵,成果转化价更高。在全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中,充分扩增“厂所结合”优势,鼓励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发力,在数量上要增量、质量上求突破、转化效率上提速度。一方面,在有得转、值得转上下功夫,力促“沿链下蛋”,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通过考评“指挥棒”引导优质科技成果向应用聚焦;加强院所研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广“企业出课题,院所搞攻关”模式,引导提升科研项目与市场的契合度;要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机制,绘制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坚图谱,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另一方面,在转得快、转得好上下功夫,力促“全域孵鸡”,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鼓励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为成果转化提供组合式金融服务。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