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仙沧桑巨变六百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酃县志》中关于大姑仙的记载

    远眺大姑仙山脉

    钟志刚

    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的炎陵,重峦叠嶂,逶迤连绵,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漫漫人生旅途的最后归根福地。在这方土地上,除了鹿原陂上巍然屹立的“神州第一陵”外,还保留了其他众多神农文化遗存,如神农谷、岩鹰山、婆婆仙、勒马仙、女子庙等。

    县城南30公里处,巍巍耸立着一座海拔1625米的高山——大姑仙。它与“湖南屋脊”酃峰、“湘赣边灯塔”鹫峰、“铁瓦古刹” 团苍山、“秋山远蔼”金紫峰等并称“炎陵十峰”。这里地势险峻、沟谷纵横,到处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炎帝神农氏曾在此授民耕种、开化民智,老祖宗的拓荒精神至今仍在山民们的血液里奔涌……

    ●三生石下的古老传说

    大姑仙位于炎陵县垄溪乡最东边的仙坪村,西起水口镇官仓下斜濑水边,往东绵延四五十公里至仙坪与荣塘交界处形成笔架似的三个主峰,再往东与策源的将军山、江西的井冈山相连。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大姑仙与炎帝神农氏安葬之地鹿原陂所在山原(古称炎陵山、皇山),正好处于同一龙脉之上,为罗霄山脉万阳山支脉的延伸。

    清乾隆三十年(1765)《酃县志》载:万阳山“左支南行羊桥山、大姑山,历大枫岭,折入康乐乡黄茅墩、七宝山,至鹿原陂结炎(帝)陵。”所记与现代实测地形图吻合,炎帝安葬之处正是这一脉风水的龙脉结聚。

    当地古老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带领部落成员沿皇山跋涉而来,当他们来到大姑仙主峰时又累又渴,远远看见山顶上三块巨石垂直叠起,状若人形(后人称之“三生石”),似有神灵在向他们召唤。行至近前,尝试着推一推,石头晃动自如,却怎么推也推不下来。

    炎帝甚感神奇,于是攀上巨石四处张望,忽然山风猎猎,吹得神清气爽、浑身通透。此时他多想能喝上一口水啊,于是把手伸向头顶上的云朵,没想到果真天降甘霖。炎帝立即率部落成员跪谢苍天,然后一个个仰着头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炎帝认为这是一方福地,于是在此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附近村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炎帝的故事。

    大姑仙名字的由来,相传与炎帝姐姐(一说姑姑)有关。据《汉典》解析:大姑者,一是对父亲的姊妹中年龄最长者的称呼;二是通“大家(gū)”,是古代对学识高、品德好的女子的尊称。在山民们的心目中,炎帝姐姐正可配得上这一称谓,因而尊称其为“大姑”(客家语为“太姑”)。炎帝又称田祖,因而人们也称其姐姐为田姑。

    当炎帝要离开大姑仙时,山民们依依不舍,苦苦挽留之下,炎帝姐姐自告奋勇留下来与山民们长期生活在一起。

    大姑住在三生石下的一座石屋里,她贤淑善良,扶贫济困,无偿给人把脉看病、采药疗伤,深得百姓爱戴。大姑修道成仙之后,人们将这座石屋保护下来,不时添瓦捡漏,逢年过节便带上香纸、米酒、豆腐、猪肉等供品祭拜。久而久之,这里成为朝仙圣地,这座山也被叫成“大姑仙”。

    ●仙庵风雨六百年

    历史上的炎陵屡遭天灾与兵燹,及至元末,大姑仙周边民生凋敝,绝无人烟。现生活于此的居民,全是明清之后从赣南、粤东、粤北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他们的到来,给这一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生机。

    我少年时代生活的村庄,正位于大姑仙脚下,稍一抬头,就能望见她风姿绰约的身段。

    大姑仙是方圆百里的制高点,登高远眺,一山可望三省(湖南、江西、广东),至于炎陵县城,更可尽收眼底。但大姑仙因山高路远难于抵达,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那连广播、收音机都很匮乏的年代,村民们总是把大姑仙的征兆视为天气预报,并积累了众多农谚,据此安排农事。每当大姑仙云山雾罩,若隐若现之时,老人们就常说:“大姑仙盖了帽,又有三晡(时间量词,相当于‘天’)撂(客家语:撇开手头事情,引申为歇息)。”或待霜雪既降,山腰上一片银装素裹,但大姑仙山顶上却依然山青树绿,甚至阳光明媚,老人们又会说:“雪冇过顶冇久晴”……祖辈们说,那里住着神农,神农是龙的化身,能呼风唤雨!

    在我年少时的梦里,不止一次地梦见大姑仙山顶上有一座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城堡。事实上,山顶确实存在着一座仙庵,虽不及梦里那般雄奇伟岸、富丽堂皇,但朝晖与晚霞映衬下的斑驳石墙却也盛满时光的久远与昔日的荣耀。

    当我在呼呼的山风中摩挲着大姑仙庵的残墙时,风雨已经剥蚀了她整整600多年。有据可查的大姑仙建庵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清同治版《酃县志》载:“大姑仙,县南四十五里,李珩建,年失考,捐田一十七亩七分。嘉庆十六年,珩裔雅言、贤洸等重建。”同一部志书中亦有李珩的记载,“李珩,字鸣玉。孝友乐善。正统间,吴楚岁大欠,珩输粟以济饥民。又遇邑饥,珩出粟贷人,不计息,并开茅花岭路,以通搬运。其好善皆类此。”按李珩所生活的明正统年间推算,大姑仙庵则早在600年前就已建成,此后又迭有翻建。

    历史上的大姑仙庵呈四五间的建制,香火鼎盛,祈福农事、祈福消灾的香客络绎不接,朝仙的故事有几箩筐。村里的老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着当年的朝仙盛景。新中国成立前,大姑仙山脚下有一位刘姓武师,是大姑仙的忠实信士。据传他穿一双重达数十公斤的铁鞋,从牛塘两江口出发,攀附千年鸟道登大姑仙上香朝拜。凌晨出发,早饭时赶回,日日不差。大姑仙与两江口之间的海拔落差千余米,旧时只有巉岩鸟道,路途之艰难以想象。刘姓武师却能日日坚持在两炷香的时间内往还,一则说明其轻功十分了得,二则也说明他对大姑仙的信奉之诚。

    几个世纪过去,天际风云变幻,白云苍狗,大姑仙庵也屡建屡毁,唯有三生石屹立千年,阅尽人间繁华与落寞。

    ●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大姑仙,还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大姑仙背面的策源,是酃县革命老区的始发地,新中国成立后,以“革命策源地”之意而命名。1928年3月,革命先辈刘寅生、周里率先在策源黄挪潭组织领导武装暴动,揭开了酃县“三月暴动”的序幕。

    1928年3月,为策应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并支持配合酃县“三月起义”,在毛泽东的统一指挥下,工农革命军分三路向酃县挺进,其中由袁文才、何长工率领的第二团第一营从宁冈大陇出发,先后在石洲、牛塘两江口汇合周里、刘平章组织的起义队伍,穿越大姑仙山脉南下,汇入更大的革命洪流……

    在极其残酷险恶的环境中,大姑仙下的客家后裔进行了无数次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革命先烈们铿锵有力的步伐从大姑仙脚下踏过,镰刀加斧头的旗帜辉映着红色的火把,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这里进行,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在这里真实上演——在革命的血雨腥风中,第一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刘寅生、委员刘平章在大姑仙下的南岸被叛徒出卖而牺牲……那时残阳如血,大姑仙也在呜咽。

    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为了消灭红军队伍,国民党政府在此一面采取修筑碉堡、经济封锁、保甲连坐等手段,一面抽掉大量正规部队对这里进行封锁,以此形成对井冈山的全面围剿之势,让大姑仙一带,也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然而,在最艰难时刻,一首歌谣却在大姑仙地区悄悄传唱,村里一些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唱词,吟唱时脸上还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烂衫就怕烂火笼,烂屋就怕起大风。地主就怕农民斗,蒋介石就怕毛泽东……”

    千年大姑仙,见证了广大工农群众拿起武器,冲破封建压迫,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动势力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潜在于人民群众中的革命力量!

    ●大山深处的蝶变

    记忆是一位能工巧匠,她总是将过往中的美好景致,深深镂刻在我的心坎之上。每每忆起大姑仙,总有翠绿色的乡愁在心头荡漾。

    少年时,无数个清晨,当我睁开眼睛,阳光便从东方的大姑仙投下几缕清辉,穿越山山梁梁的青翠照进窗棂,随后村子里便升腾起一缕缕炊烟,在群山间袅娜起舞;黄昏,晚霞在大姑仙的天边燃烧,天地间像铺开了一幅绚烂的壮锦;到了晚上,山坳上升起明晃晃的月亮,大姑仙又像广寒宫一样走进我的梦里……当然,还有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大姑仙庵,因“破四旧”而被毁的断壁残垣顽强耸立在苍黄的天底下,昭示着巍然不倒的信念与苍茫。

    新世纪以来,身处在这一片高寒山区的客家后裔,自发赓续炎帝战胜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和革命先烈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农耕文化图!大姑仙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孕育出来的黄桃,以“个大、形正、肉脆、味甜、香浓、绿色”而享有盛誉,尤其是新仙坪村(原古塘、牛塘、仙坪)成为全国唯一“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的四大核心产区之一,正在形成以炎陵黄桃为主,新世纪梨、柰李、黄花梨、黑布林、水蜜桃、白桃为辅的高山特色水果产业集群;2021年,当地村民自发捐资20余万元人民币,在原址重建大姑仙庵,并搭配修建旅游公路和观景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姑仙,正逐渐被外人所知。

    如今,登临大姑仙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变成轻松的浪漫之旅。大姑仙山顶的“三生石”也成为有情人海誓山盟的见证,常有情侣不远千里来此缘定三生。“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情侣们相信三生石前的一次牵手,不仅意识着今生今世的两情相悦,更能让爱情穿越时空的阻隔,穿越因果轮回,演绎三生三世的美满姻缘……如果你从城里来,穿越繁华,回归自然,在大姑仙凭栏临风,长啸而歌,一定会感慨大千世界的雄奇与瑰丽。

    以大姑仙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西连炎帝陵,东接井冈山、神农谷,南通梨树洲,区内有着著名的“南方石长城”、大姑仙庵、三生石等自然景观。全境森林覆盖率95%以上,保存有完好的高山草甸、珍稀植物南方铁杉群落和高山杜鹃群。与此同时,总投资8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986亿度的重点工程——龙溪(大姑仙)风电场项目也于去年正式开工建设……古老而寂静的山脉,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桃花灼灼之际,我沐浴着和煦春风回到故乡。伫立大姑仙观景台上,放眼远眺,山色苍茫,林海起伏,脚下如绿色的巨浪在奔腾,经历沧桑的大姑仙,一幅集“古、红、绿、彩”为底色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在那春风鼓荡的山山梁梁,漫天的花瓣雨中,我仿佛看见古老的神农文化遗迹大姑仙已破茧成蝶,在时光中轻歌曼舞,流光溢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