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奇:让醴瓷焕发新光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姣兰

    通讯员/王海艳

    近30年,是株洲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这30年,也是一众企业家成长的30年。华联瓷业创始人许君奇的奋斗故事,就是株洲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一个缩影。

    农家娃许君奇从挑浆工起步,带领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瓷厂成长为行业龙头。在传承与创新中,让醴陵陶瓷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闪耀的动人光彩。

    市工商联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华瓷股份董事长许君奇获评株洲市民营经济杰出人物,其公司位列全市民营经济50强榜单第9位。

    开辟炻瓷新赛道

    去年“五一”期间,57岁的许君奇胸前佩戴着一张永久参展证,第28次参加广交会。华联瓷业带去的1.2万多款新品瓷器,吸引世界的目光。

    老客户是华联瓷业的市场口碑所在。“他们第一站基本都会到华联展位,这些客户每单成交量至少在200万到300万美元。”许君奇自豪地说,在寸土寸金的国际贸易盛会现场,华联品牌占据了日用陶瓷区的最大展位。

    今日宾客满座,但27年前的场景却不时浮现在许君奇的脑海。

    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华联瓷业没有独立展位,只能跟别的参展商“拼桌”。“一个标准摊位是9个平方米,半个摊位只有4.5平方米,规格实在太小,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把它利用好,因为它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市场的‘入场券’。”许君奇说,半个展位立起来仅一扇大门面积,但为了能挺直腰板有尊严地走出国门,醴陵陶瓷产业走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创业路。

    “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达不到要求。当时出口到美国的陶瓷,有的只有9%合格。”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第一代陶瓷人、原醴陵永胜瓷厂厂长文运香回忆说。

    在出口瓷的质检中,斑点、变形等都是致命伤,要满足严苛标准,必须使用炻瓷。这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中温瓷,强度好,釉色丰富。然而在当时,这还是一片国内日用瓷企业从未涉足过的空白领域。

    1985年春天,19岁的许君奇来到镇上一家濒临倒闭的瓷厂里,当起了挑浆工。在老师傅的指点下,肯吃苦、不信邪的许君奇,决定挑战炻瓷。他用高温窑炉代替微波炉,高压水管替代洗碗机,花了4年时间,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砸坏近百吨废瓷,终于烧出了第一件炻瓷产品。

    1996年,仅有半个展位的华联炻瓷,在广交会上一炮而红,虽然价格比传统白瓷贵了四五倍,却一举拿下了上百万美元的订单。

    破解智能化升级新难题

    订单纷至沓来,大量使用人工作业的传统生产线,品控难、损耗高、毛利低,已无法适应产能的急速扩张。欧洲和日本陶瓷企业,都在依靠智能化卷土重来,在国际市场与中国品牌展开白热化竞争。

    “国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自动化,我们基本上落后别人二三十年。”许君奇介绍,当时国内还没有成套陶瓷智能化生产设备,国外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出售,如何破题?

    2015年,政府牵头组建攻坚团队,引导科研院所和醴陵瓷企联合攻关。大家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借用生产汽车的传送带,学习制作地砖的压坯模具,就这样,花了两年时间,硬是一点点“拼”出了一条智能化生产线。

    一块泥巴进,一套瓷器出。如今,机器揽下了“瓷器活”,传统陶瓷生产所需的37道工序,优化精简到7道。100余家醴陵陶瓷企业投入近4亿元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智能化替代率达到75%,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华联日用瓷年产量超过1亿件,年营收突破13.8亿元。聚焦陶瓷产业,构建了以日用陶瓷、艺术陶瓷、新材料陶瓷和电瓷等四大系列产品为主的大陶瓷产业体系,孵化“裂变”出13家子公司,成为一家专业化陶瓷集团公司;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华联瓷业打造了华联、红官窑和火炬三大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华联品牌成为国际颜色釉陶瓷领域旗帜性品牌,出口销售持续12年位居行业首位。

  • 上一篇
  • 下一篇